最近,我和亲友一起去上海音乐厅的南厅欣赏了两场“音乐午茶”。时间是中午十二点到一点,每位10元,还提供咖啡香茗。这是一种公益性的沙龙式的小型音乐会。
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厅典雅高敞,我们一百多位听众有三五成群围坐小圆桌的,有的将身体埋在后排的沙发里闭着眼睛侧耳聆听的,也有坐在在边座上翘首观赏的。有时人多,音乐厅还开放二楼侧座,听众也能俯首远眺。我听的第一场是大提琴钢琴二重奏,演奏的是舒伯特等大师的名曲。古典音乐给我的感觉是优雅厚重,洗练规正,时而又浪漫轻盈。第二场是民族声乐,歌曲有《婚誓》《望月》《月满西楼》(李清照词)等。一位青年男高音家用那浑厚醇正的嗓音演唱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当他唱到“阿朗赫赫尼那赫雷, 给根——”的结句时,全场掌声雷鸣!
散场后,我看到几位老闺蜜嘻嘻哈哈地轮番走上台,坐在琴凳上做演奏状,秀一把明星范儿,还拍下纪念照。一问才知道她们都是老年大学钢琴班里的“琴姐琴妹”。也遇到几位挂着胸卡、公司就在附近的白领,趁着午休来沙龙欣赏美乐,说可以调节紧绷的神经。我曾邂逅一对年届八旬的老夫妇,老先生还拄着拐杖,夫人告诉我他曾三次脑梗,现在几乎已口不能言,却还执意要从彭浦新村坐地铁赶来。她乐呵呵地说:“音乐厅的公益活动真好,让我们退休老人也能走进这神圣的音乐殿堂。” 我闻言心有戚戚焉:“爱乐之心,人皆有之。”音乐和爱音乐的人都让我感动!当然,这些也得益于音乐厅的“文化惠民”。
看了演出,我浮想联翩。我五十年代起就住在八仙桥的恒茂里,离上海音乐厅只有一箭之遥。那时音乐厅就有公益电影——每周日上午一毛钱的学生场,我曾与兄弟和同学N次地走进金碧辉煌的大厅,观看了《马路天使》《上甘岭》《海魂》《祝福》等许多名片。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上海广播电视台每两周在上海音乐厅举办公益性的音乐会(简称“星广会”)。我也几次带着学生和幼女前去观赏高雅艺术,听音乐讲座。最近,上海音乐厅又推出“大师公益”的系列演出,全场票价均定格于80元(一般这个级别的音乐会票价不会低于580元)……
其实这些年来,搞公益艺术活动的又何止上海音乐厅一家,我和亲友还去过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欣赏钢琴家许忠等中外名家的演奏,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听“东方市民音乐会”。就在今年9月9日,东方艺术中心还放下身段把音乐厅借给了我们延安中学,让学校搞了一场“丝竹长青传新韵”的民乐专场演出,来庆祝第30届教师节。这家高级别的剧场大力支持学生艺术活动的公益善举已有好多年……据报载,现在已有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天蟾逸夫舞台等十家剧院都坚持搞公益演出,全上海每周有不少于20场优质低价的文艺活动,这简直让我们这些乐迷和戏迷目不暇接呀!
大提琴家秦立巍说得好:“低票价能吸引从来没听过古典音乐的人走进音乐厅,只要他们坐下来聆听,我就有信心把他们变成乐迷。”现在很多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和主办方都已达成“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共识。看来,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走近古典音乐和优秀的民族艺术,实现“文化城市”的“上海梦”应该是不会很遥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