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的隆冬,寒风刺骨。
喧闹了一天的城隍庙已经趋于平静,在城隍庙前门三牌楼路上的汲古斋,忙碌了一天正准备关门打烊。不想此时,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妻轻轻走进了店堂,站在一幅画前久久凝视着。总经理杨育新认出了这两位顾客早上已经对这画感兴趣,只是囊中羞涩买不起,可是他们又实实喜欢这幅画,这会儿也只想再来饱饱眼福。这是一幅描绘北国知青的国画,皑皑白雪中,一对男女知青凝望着远方,男知青的肩头上扛着一把锄头,北风吹起了姑娘头上的红头巾,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迎风而展,掩饰不住他们青春激荡和火热的革命热情。两位老人冲着走过来的杨育新略略点头,眼神中充满歉意,对画表现出的那种欣赏和痴恋的目光,让杨经理感觉到这是真正喜爱画的人才有的爱恋。老人对杨育新说他们是当年的黑龙江知青,现在是退休了,爱好国画。所以转回来再看一眼这画也是心里舒坦的。杨育新决定用最低的价格卖给他们。两个老人欣喜若狂,掏出口袋中所有的钱交给了杨育新,紧紧拉着他的手连连道谢。
杨育新是一个成功的古玩店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寸土寸金的豫园地区拥有1000多平方米三层建筑的“汲古斋”,不得不说这是城隍庙地区的一个风景点。生意做大了眼界也放高了,是把文化融入生意中,还是在生意中继续把“财”做大,一直是杨育新思索的问题。在杨育新的名片中就有这么一行字,文化能竖起人的脊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精神需求也高了。那么我们的文化如何在当今社会中更凸现她的力量?杨育新一直在思考该怎样为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做点他想做的事情。
有人给杨育新的评价是:他是一位重名轻利有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家。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让人说起杨育新都会竖起大拇指。2005年在上海闸北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块重达近三吨的民国早年海军总长程璧光将军的墓碑,可惜碑石破损严重,碑刻缺损模糊,已不能读全碑文。
据专家考证,此碑文2000字,是近代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于1922年夏撰写,由孙中山秘书、著名书法家田恒先生用古朴、苍劲、典雅的汉隶书就,并由金石大家黄鼎镌刻,是颇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为此,《新民晚报》记者方毓强连续四次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追踪报道。田恒的最小儿子田伯炎闻讯后提供了《海军总长成君碑》碑帖善本,但遗憾的是此善本仅是很小的缩印件,而非原拓本。
正当人们正在苦苦寻找原碑拓本时,杨育新得知后欣喜若狂,因为他受田恒另一个儿子田伯亮所赠,藏有一套原拓片。杨育新是个深明大义之人,他以为此文物应由国家来收藏。于是,他当天就将两幅两米多长的真迹拓片送去装裱,并在《劳动报》记者的引荐下,以隆重的仪式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为轰动一时的追寻程将军碑文的热点新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之,杨育新的捐赠故事,也成了街头巷尾人们的美谈。
十日谈
释放生命的精彩
一个缩微模型再现上海老城隍庙,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