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桃花井。一字之差,天上人间。
这个故事只能在21世纪初来讲述。再早些,当年流落在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尚无可能叶落归根;再晚些,这些凡人故事必将淹没在巨变中的泱泱大国,凡俗到无人问津也没人遗憾。
故事的作者,蒋晓云,上世纪70年代末发表处女作《随缘》、代表作《掉伞天》,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家,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但八十年代留美,辍笔三十年。《桃花井》就是她复归文坛的第一作,也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由是,时间催化了这故事的发展,酝酿了人物和作者双重的感慨和慈悲。而且,这里的时间不是客观的三十年、五十年,我们需要最具中国特色的时间刻度来丰满这部小说的背景。
开篇引子,文字最美丽,意蕴最哀愁,昔日大户人家的继承人杨敬远在秧歌声中躲入大宅,和爱妻讲述动员会上人人自危的场景,当夜悲戚离乡,在一片暗夜中,岳阳城越来越远……
小说从三十年后展开,从杨敬远写到同乡的李谨洲,两人同是战败后流落台湾,同是在白色恐怖中流放绿岛为囚,同是在八十年代两岸通联后急迫寻根。一生二,二生三,我们便可大致了解那一批人的三十年,素人根基,叶落两岸,两头都有牵挂,两头都不顺遂。他们不是眷村里国民党人的家眷,他们的身份,从离乡的那一刻起就成了空白格。
最先出场的杨敬远儒雅又孱弱,竟在回乡的途中去世,好比是铺上了灰色基调,总括了那一批人的哀恸,也反照出李谨洲老先生回乡寻根的坎坷与荒谬。故乡已退化成时空中的虚无根基,精神上的自欺自娱,然而,也因此珍贵。
老人寻回了失散的长子,却因此和台湾的次子失和,原因是钱,不用多说。老人一气之下,决定八十高龄自立门户,当务之急就是找个媳妇。外人眼中的李老先生风流又阔绰,自家人眼中却是荒唐可笑。此时,精明的女工王小红毛遂自荐——荐的是守寡的婆婆,求的是房子和钱,给的是阖家欢乐的情景。八十岁老翁和六十岁老妇成家,故事被推进高潮……
最让人心疼的人物应该是桃花井的董婆。少女时代被逼为娼,解放后随众从良,却从来没有被男人正确对待过,每一任丈夫都打她,所以,爱写毛笔字、爱聊天、说到做到的李老先生竟像个外国人一样,从一开始就赢得她的尊重。可怜的是,儿媳妇算尽心机,只求尽早夺走老先生的存款……
城乡的差距、父子的代沟、个性的冲突、利益的冲撞……在这些矛盾中,叶落归根不再是浪漫的诗话。梦想中的桃花源,缩进现实,就成了桃花井。李老先生目睹了后辈如何荒唐祭祖,如何阳奉阴违,心下的苦楚也无人诉说。中风倒下之后,他还要机智布局,尽量不亏待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亲人。颠沛流离地过了大半生,他还要在桃花井给自己一个荣光的结局。
但他没有预想到董婆的结局。那样令人唏嘘,颠沛流离半生的人也无法堪比一个苦命女人在故乡原地受尽的半世纪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