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在综合服务大厅工商办事窗口工作的尚云凤,开始了她28年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日子。作为新企业入驻自贸区的第一道窗口,尚云凤说,她的办事效率代表着自贸区的速度,而企业的入驻热情更显示着自贸区的活力。
从最初“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的企业蜂拥而至,到如今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公司接连入驻,85后、90后在此创办科技型公司,上海自贸区里的“花头经”越来越浓。
每天100多家新企业出现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你这一年,你会说哪个字?忙,尚云凤毫不犹豫地说。
“外高桥保税区在过去20年里注册了8000多家企业,而上海自贸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注册了14000多家新企业,怎么能不忙?”尚云凤说,从去年10月开始到过年,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一出来,注册窗口前就火爆了。最多的一天,我一个人就做了40多家企业的注册开业,加起来每天有100多家新企业出现在上海自贸区内。”早上7时家里出门,晚上7时下班,这段时间里,尚云凤和她的同事们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可以歇歇嘴,其他时间需要不停地说话,与企业或个人沟通。
“办事大厅内一共有6个工商部门的窗口,负责咨询、核名、注册等多种事宜,一天总共要接待400多个号。以注册窗口为例,现在我一天要接待30多个号,而完整核对完一份企业提交的材料至少10分钟,这就是300多分钟。前两天存在材料不全等问题的企业,中途会插进来再次办理,所以实际上我每天要接待四五十家企业,不停地说话。”
去年11月,劳累过度的尚云凤因为盲肠炎住院开刀,但她只休息了一周就回来上班了,“一线窗口实在缺人,年轻同事家里两三岁的孩子都顾不上,我哪能在医院一躺好多天?”
一周改进一次工作流程
从原来的29天拿到营业执照,到现在的最快4天,自贸区在新公司设立方面提供的一口式办理,让原本需要跑工商、税务、质监、外经贸等多个部门的企业,在服务大厅内就能一站式完成。而作为第一道关口,工商自贸分局的窗口工作人员承担了更多。
“企业需要网上申报后,各类信息才能分流到不同部门。但很多内资企业不会上网申报,只能由我们帮助他们在外网上进行填写。”尚云凤说,自贸区刚刚挂牌时,不少企业和个人疑问不少,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索性转移到二楼开起了课,集中回答各类问题。
“自贸区有很多新事物,社会热情也让我们预估不及,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几乎每一周都要开会讨论,修改接待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按照她的话来说,“我们代表了自贸区的形象”。
一年看到入驻企业新面貌
一年多下来,上海自贸区有了什么变化?坐在一线窗口的尚云凤感受最深切的,就是新设企业的新面貌。
“自贸区挂牌之初,很多人并不理解,跑来问我们,自贸区里面可以做什么业务。但现在,来注册的企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告诉记者,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类公司明显增多,世界500强的中国总部、亚太区总部也不少,还有85后、90后在这里开设科技类、咨询类、电子商务类的公司,很多人都是首次创业。“最近商务部批准了上海自贸区开展平行进口汽车的试点,所以很多汽车公司也来注册了。”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视察自贸区时,尚云凤都在现场,至今让她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第一个就和我握手,问了非常专业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则不需要我们介绍,直接找了企业座谈。他们都是非常务实的人。”指着服务大厅内的红色标语,她告诉记者,这三句“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是李克强今年调研自贸区时强调的,如今已经成为了同事们工作中的座右铭。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