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年底,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情、乡恋凝乡愁,点点滴滴皆真情。一碟花生,一根黄瓜,一只鸡爪,在平民美食家的舌尖上,就是一曲“味之舞”。乡愁的背后,守望着家园。熟悉的滋味,来自童年与乡土。由此,我相信了“小乐胃”,相信了“点心”。因为,那是我们的记忆。
何谓“小乐胃”,看陆文夫的作品,你会赖在苏州小巷不走。何谓“点心”,其实是填到肚里实实在在,点到心里甜甜蜜蜜。廿四夜的团子,黄天源的年糕,城隍庙的五香豆,不正是吗?
忘不了汪曾祺写吃的文章,在一篇《端午的鸭蛋》的小文中,老作家那天真的扬言让我随之魂牵梦萦。话是这样说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接下去,免不了自嘲自诩,最后忍不住自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那就是根深蒂固的乡愁。
乡愁系着美食,系着胃,“小吃”是其代表。至此,我明白了,何意我们总忘不了童年吃过的“小点心”。酒酿丸子,长寿面,荠菜春卷,牵肠挂肚哪!乡愁点点,摆到桌子上,点到心坎上,就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