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翻到一本旧杂志
杨羽
  ◆ 杨羽

  近日整理书房,正好看到一本1973年出版的《美术资料》。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画册,但其中却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新型大学的老师》,是由当时在上海市建二公司的施大畏绘制的;《接班》,则是当时在上海航道局船队的张培础的作品;《拉练途中》,是当时在上海市轻工业计量器具修理厂的韩硕的创作。今天,施大畏、张培础、韩硕等已经成为了海派画家中的中坚力量,这也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大道理。

  作为一本当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权威美术杂志,《美术资料》在当时美术界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杂志上刊登的画作,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精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施大畏绘制的建筑工地上的学习场景,还是张培础展现的轮船上的交接班,都与画家所身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才让他们能够这么敏锐地表现出那个时代人们所关心的东西。

  艺术源于生活,但作品所反映的东西应该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加理想化,因而就更有普遍性。记得有一次和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聊起什么才是优秀的画作,肖院长给出的三个标准很有启发性,概括来说,一幅好画作首先要能够展现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同时要能够拥有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反映时代的特点。

  但即使有了扎实的功底、生活的气息,不进行提炼和升华,这样的作品也只能仅仅在一个阶段受到暂时关注。这本《美术资料》中,还有许多基层创作者的作品,在目前的绘画界他们已默默无闻,个中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将生活场景提升到文化内涵能力的欠缺。这无疑让我想到了陈逸飞的《黄河颂》,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陈逸飞还能将一个这么严肃的话题,用浪漫主义的画法进行表现,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成功的作品,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源于艺术技巧,更源于内心的执着追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科勒·穆勒夫人的“任性”
艺术源于生活?
翻到一本旧杂志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B04翻到一本旧杂志 2015-01-17 2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