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博物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开幕。庞莱臣旧藏宋元以来的八十多套(200余件)名画与观众见面。
据介绍,“虚斋”藏画蔚为大观,数量巨大,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均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门类俱全;其中唐宋元三代名迹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多藏画流传有序,为历代鉴藏大家如贾似道、赵孟頫、项元汴、梁清标、安岐等人的庋藏旧珍,还有宫廷藏画,如宋代宣和、政和遗珍,清代三希堂旧藏,《石渠宝笈》著录之物;此外,“虚斋”藏画质量精,名头全,历代名家的精品力作多有收藏,尤其是明清名家名作应有尽有。此次展出的每一件藏品,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是“国宝级”,绝大多数都是压箱底宝贝,是首次拿出来和观众见面。
在此次展览之中,存世年代最早的就是属于清宫旧藏的宋徽宗《鸜鹆图》,宋徽宗赵佶可以说是最有艺术天赋的皇帝,大多数传世作品都是画院中人代笔而赵佶署款,但只有像《鸜鹆图》这种笔法轻便的水墨小写意,最有可能是出自徽宗皇帝的御笔。图画三只鸜鹆,两只正在激烈相斗,一只在一旁观战。居于上方的那只鸜鹆似暂获优势,但下面那只不甘示弱,正回过头来用嘴狠啄对方向它伸来的利爪,画面定格了鸟儿伸喙啄击、挥爪撕扯、高声鸣叫的瞬间,纤毫毕现,惟妙惟肖。画上还印有乾隆皇帝的鉴藏印以及咸丰皇帝和大臣们的应和诗。抗战期间,日本人大肆收购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得知庞莱臣收购了《鸜鹆图》后,他们曾上门索购,当时庞莱臣秘密命家中的画师原样复制了一幅一模一样的《鸜鹆图》售出,至今这件复制品仍被收藏在日本。
在“元四家”中,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黄公望、倪瓒和吴镇三人的,但唯独少了王蒙的。此次上海博物馆带来的《丹山瀛海图》,无疑为此次展览锦上添花。这次展览,为它专门制作了7米长的展柜,观众可以完整看到它的相貌。画中东海蓬瀛诸岛壮丽奇伟之景。洲岛环海,水际浩淼,舟樯扬帆远行。岛上山峦重叠,乔松挺立,琼阁楼宇深藏其间,岛屿之间长桥卧波。山石多用解索皴,焦墨点苔,杂树则用夹叶、勾叶、点叶诸法。此图画法细密,景色奇丽,意境开阔。在王蒙作品极为少见。画上自题“丹山瀛海图,香光居士王叔明画”。钤白文“黄鹤山樵”。卷后有明·项元汴题记。
因《富春山居图》享誉盛名的黄公望的另一幅作品——《富春大岭图》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图中描绘一座高耸兀立的富春大岭,山顶光洁明润,山腰石隙间树木茂盛。右侧绝壁幽涧,飞流直下,一桥悬空,连接左右两壁。左侧山腰上,一条山道在绝壁之间逶迤穿行,向山谷纵深方向延伸而去,路边山坳间树荫之下,数间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后。逶迤的山道,下临江面,江水平静,绕着绝壁缓缓流动。此作中山石画法简洁,枯笔淡墨,皴染有度。画面构景紧凑,疏密虚实,对比鲜明。山石虽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画法最高境界。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此次画展的最大意义之一,就是看出绘画史的一种变迁。如南宋画家李迪的《猎犬图》中,画家描绘得非常逼真而活泼可爱,犬的形态生动,造型准确,刻画细致入微,毛茸茸的细毛和脚爪清晰可见。这正是宋代绘画的一个特点,即多体现人们眼中世界,客观真实地描述大自然,纤毫毕现。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珍贵书画除了南博自身藏品外,上海博物馆借出了十几件庞莱臣的“一级品”文物。故宫博物院为了配合本次展览,也一次性拿出了二十余件展品,全部是“一级品”。还原“虚斋”藏画之大观,使得“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的作品齐聚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虚斋藏品首度以特展的形式,大规模集中地出现在普通观众眼前。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故宫博物院对于文物有着极为严格的保护性规定,像“一级品”出库后都会有个休眠期说,凡是从库房里拿出来的“一级品”文物,展出结束后必须休眠3年,3年内不得再出库。因而,对于此次在南博展出的故宫展品,下一次亲眼看到这件珍品,也需要到三年之后的2018年。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