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大剧院最忠实的观众之一,由衷感谢上海大剧院为上海、乃至为中国的音乐艺术和歌剧艺术繁荣发展所作出的前所未有的贡献!
十年来,我见证了上海大剧院努力优化整合国内外优秀的音乐艺术院团和杰出的歌唱家、歌剧演员,积极吸收引进国际高端的舞台技术设施和音响设备系统,使得上海的市民和游客能在上海观赏到最经典的歌剧和音乐会,体验到最优美的剧场音响效果,使得上海大剧院真正成为国内最早、最专业的现代化大型剧院,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歌剧艺术殿堂。
这十年来,到上海大剧院看歌剧和音乐会也成了我最开心的事。我记得七十年前在法国学声乐的时候,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导师,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经常到巴黎歌剧院剧场欣赏她的学生表演歌剧。我那时在想,如果我到了像她那样年纪的时候,也能经常到一个这么漂亮的剧院观赏我的学生演出,那该多好啊!我要感谢上海大剧院帮我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在这里,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廖昌永、魏松、杨小勇、张建一、沈洋、高曼华、王作欣等等,举办过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也演绎过许多歌剧中的角色,其中有些就是我的学生,看到他们的成长我十分欣慰。
我的助手帮我作了个统计:这十年里,我到上海大剧院观看歌剧和音乐会至少有150场,包括近几年上海大剧院与国外著名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波希米亚人》《阿蒂拉》《曼侬·莱斯科》,以及我们自己制作的《燕子之歌》《一江春水》等。
每次到上海大剧院都是坐11排1座。我的外孙也说我去上海大剧院看戏的次数比到饭店吃饭的次数还多,他还说我生活中第一多的时间在家里,第二多的时间在音乐学院,第三多的时间在上海大剧院。
他们说得都对。
其实,我每次在去大剧院之前都充满着享受美好艺术的期待,都要像去吃喜酒一样先精心准备一番。
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继续会是上海大剧院的常客!
十日谈
大剧院“制造”
九旬指挥家的喝彩,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