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是北京老城区内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蜗居其中却很憋屈。如何才能既不大拆大建保住老平房,又能变得更宜居、有活力?2014年,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联合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通过开展“十二·间”公益项目,广发英雄帖,邀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室内设计师们参与延续、更新传统老街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林振中,在巴黎拥有自己品牌的女设计师赖亚楠,留学英国的香港知名设计师陈德坚……12名知名设计师陆续走进胡同,挑选最具代表性的12户民宅,在了解各个家庭的居住情况、生活方式后,设计师们拿出了方案。不求多么奢华,但求看着舒心、住着实用。得到住户们的同意后,改造开始进行。
设计改造实例
■ 大栅栏佘家胡同29号仅有29平方米,经过林振中的设计,原本没有任何采光与通风的女儿房,增加了天窗,潮湿黑暗的小房间顿时明亮舒适起来;完全开敞式的客厅,依据原结构设计的斜屋顶使狭小空间重获新生。林振中还特意选用温暖的木、米灰色地砖、蓝绿色调壁纸与织物,营造出家宛若在画中、画犹在家里的感觉。
■ 大宏巷28号谭阿姨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简陋的砖瓦房厅卧不分,拥挤狭小的空间被隔成了三个房间,仅六七平方米的房间里,上面竟然还有一个阁楼,里面摆放着谭阿姨夫妇的床铺,宽仅1.5米左右,“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居住问题,还要考虑储存几十年来所有的生活积淀。”设计师赵益平从立体空间进行着手,对房屋进行合理分区,将收纳功能与空间融为一体,所有物品均按功能、类别、使用频率归纳放置,从而不再凌乱无序……
■ 蜿蜒曲折的三井胡同里,一套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中住着赵先生一家,卧室、客厅、餐厅为一体,一年四季难见阳光,潮气也重。最想解决的就是给女儿一个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女儿已18岁了,可还只能和母亲挤一张床。当初女儿备战高考,夫妻俩怕影响孩子学习,只能一次次到胡同里遛弯儿。新锐设计师孟也的客户名单上,满是章子怡、黄渤等一线明星。别看这次操刀小门小户,花的心思却一点不少。光是为了挤出空间,孟也就规划了7项改造内容:将原来的储物间改造为厨房;原先的厨房则改为洗晾衣间及淋浴间;老人的房间门调整为面向起居厅通廊;客厅改做双层圆床,钢架结构,坐卧之外还兼具大量挂衣的功能;通向二层床铺的楼梯拉开来都是大抽屉;把具备大量储物功能的厅柜和座榻形成起居厅;将原来的旧门板改造为餐桌兼学习桌……为了增加采光度,孟也将西侧山墙顶部设计成透风窗,用彩色玻璃装饰,增添了生活情趣。地面材质选择木纹瓷砖、墙及顶面保留原屋样貌翻新,这样一来,既修葺一新又保留了老屋的记忆。就连赵先生家废旧的暖壶罩,孟也都想办法利用了起来,将它们重新刷漆改装成了起居厅的吊灯,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 来自中国台湾的设计师李玮珉通过类似多宝格的概念,帮助石猴街15号院内的郭阿姨一家三代重整生活轨迹,使空间得到了更有效率地利用;居住在大栅栏最密集区石猴街4号的杨先生一家,在设计师赖亚楠的构思下,可以在家中从容地做出可口饭菜,并能在寒冷的冬日泡个热水澡……
12户大栅栏居民不花一分钱就可住上新颖别致的“老窝”,设计师们的杰作将成为北京老房翻建的示范样板。
驻京记者 于明山 鲁明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