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东地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绑架2名日本人质索要2亿美元赎金的消息传出。此前该组织遭到欧美空袭,曾经提出“停止空袭”要求,但欧美国家并未理睬。此次仅仅提出赎金要求,英国专家分析称,此举或是为了离间与欧美有合作关系的国家。
“伊斯兰国”使用所谓“离间计”,并非仅此一次。该组织2月6日声称,他们抓获的一名美国女人质在最近的空袭中被炸身亡。美国政府说,尚无可证明这一消息属实的证据。约旦方面则说,这是“伊斯兰国”搞出的“虚假宣传”。这个“虚假宣传”的用意,是离间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联合力量。
从这两个最新案例,可以总结出离间计的基本特征:双方处于敌对状态,释放虚假信息以破坏敌对方内部的团结。但是离间计要成功,并不那么容易,有一些先决条件必不可少。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里,讲了很多离间计的故事。
孔子在鲁国做执政,路不拾遗。齐景公听说了,很忧虑。黎且对齐景公说:“除掉孔子犹如吹毛一样简单。大王您何不用高官厚禄招募孔子,同时送给鲁哀公女子歌舞队,助长他的骄虚之气。鲁哀公得到新的娱乐方式,必定对政务懈怠,孔子一定会劝谏;他一劝谏,鲁哀公怎么会听从呢?这样孔子与鲁国的关系就轻易断绝了。”
齐景公道:“好啊!”于是让黎且把女子歌舞队送给鲁哀公。鲁哀公非常高兴,每天沉迷女乐,真的懒得理会政务。鲁哀公听不进孔子的劝谏,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到楚国去了。
从孔子的生平记载看,这个故事多半属于杜撰。但从人性的逻辑看,却有些抽象的真实性。这个故事的关键点,是鲁哀公的人性弱点被利用。如果他不是一个好色之徒,不会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怠慢政务,齐景公就没有施展离间计的可能。
郑桓公打算袭击郐(kuài)国,先打听郐国有哪些英雄豪杰、良臣能吏和果断勇敢的人士,并全部记下他们的名字。又选择郐国的良田,在这些田地之下,写上这些人的名字,表示他们都接受了贿赂;在他们名字之下,写上官爵名称,表示已被收买。
办完这些事,郑桓公在城门外设了高坛,把上面这些记录掩埋在高坛下,洒上鸡和猪的血加以祭祀,弄得像真的结了盟似的。郐国国君信以为真,以为内部有人要发难,立刻杀了全部良臣能吏。郑桓公见离间计成功,一举偷袭了郐国,攻占了它。
这则故事与上一则故事的共同之处,都是“主上不明”,缺乏判断力;不同之处在于,郑桓公在实施反间计时,释放了大量的虚假信息,迷惑了郐国国君的判断。
从更高层面上看,实施离间计的土壤,往往针对的是信息不明的国家或团体,离间计要成功,更要利用主事者处断不明和人性弱点。因此,这种诡计多使用于信息很不透明的敌对双方,或缺乏信息传播手段的传统社会。而在一个透明社会,离间计则很难成功,因为相关各方的利益是基本透明的;如果是一个透明的、现代的社会,主事者的权力受到约束和监督,其人性的弱点得到遏制,动辄撤职、诛杀僚属的可能性很小,离间更不容易。
从这点上看,“伊斯兰国”的所谓离间计,注定很难成功,因为国际反对力量之间的利益取向是透明的,而且这种力量的联合,非止具体利益的考量,还有更为宏大的道义感召,这是一种更大的、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