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北窗絮语~~~
北窗絮语~~~
北窗絮语~~~
北窗絮语~~~
     
2015年02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窗絮语
少点硝烟就是进步
朱绩崧
  朱绩崧

  下周要过年了。于我而言,实在有点害怕。前些年,平时省下点钱,都会出门去“躲年”。广州、香港、河内,这些原本陌生的城市都留下了我对春节别样的记忆:宁静。

  相比而言,上海除夕、接财神这两场雷打不动的大阵仗,客气点说,就是噩梦,我甚至常常在初一、初五中午醒来,发现自己不是在祝福谁,或期盼什么,而是在下意识地“沪骂”那些害得我深夜无法安眠的街坊邻里。

  我从不讳言对鞭炮的深恶痛绝。吵闹、污染环境、易引发火灾和人身伤害,这三项“控罪”想来是谁都无法辩驳否认的。所以,今年看到政府通过媒体,宣布严格执行“禁放令”,申城五部门带头承诺不放烟花爆竹,我深深感觉这是文明的悄然进步。

  不过,放鞭炮是民俗行为,用行政手段大约只能控制一时。让鞭炮害多利少的观点深入人心,才能有效地移风易俗。这几天,本市一位大学教授做了实验,用数据证明:售价3到5分的一只鞭炮就可以让10立方米的空气PM2.5爆表。这大概可令苦霾久矣的市民有所触动了吧。只是希望此类宣传能纳入公益广告,甚至中小学教材,成为环保舆论的新常态,而不是仅仅在过年时才抬出来惊世骇俗一把。

  在数据公布之前,网上其实已经有了一片讨伐鞭炮之声,那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广泛流传的一张照片引起的:一男一女两位老年环卫工人举着牌子,呼吁大家少放鞭炮,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早早回家过年。转发支持的朋友大概很少会想到,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而无助于文明的进步。反过来,近年因为鞭炮产业需求锐减,内地的鞭炮企业老板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那是不是为了让这些企业的职工能拿到钱,过上年,我们就该多多购买鞭炮呢?

  与其大打煽情牌,不如回想一下,为何我们的民族对鞭炮如此钟情。民俗研究告诉我们,最早是为了吓走“年”这种怪兽,这显然是因为先民并不了解自然,有所恐惧和希冀。然而,随着近世科技的昌明,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怪力乱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只是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达,有些人改善生活的意愿特别强烈,不愿投入聪明才智去了解各种金融变化的机制,却把财富增长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几声炮响之中,还美其名曰:民俗传统。

  这种所谓的民俗传统恰恰和最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相违背,那就是勤劳致富。古时说,“国之大事,唯戎与祀”,这是前工业时代的老皇历了。残酷的战争,人人都想远离,这是天下的共识。但“祀”却披上了各种外衣,依然颇有市场。本质上,“戎”是人与人冲突的解决方案,而“祀”是人与自然冲突的解决方案。而今天我们显然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者人与人的冲突,要靠人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而不能指望什么超自然的力量。

  今年,因为家人重病,我无法南下“躲年”了。不过,我相信,在这一场反鞭炮运动中,上海的硝烟总会比往年淡薄些。新年伊始,许多人都会许愿立志,而对于我们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来说,不也应该为推进文明而树立目标吗?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鞭炮只能找到一个去处:民俗博物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诚信价值观在网络时代的意义
“中国式盘问”
离间计
少点硝烟就是进步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少点硝烟就是进步 2015-02-14 2 2015年0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