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创作100万字
《工人》是管燕草与父亲管新生合作完成的,一百万字,通过一个家族的几代人命运展现了上海现代工业百年历程,分为三卷本,分别是《天之光》《地之光》《人之光》,第一卷出自管燕草之手,后面两卷则是管新生写的。写作花了4年,但在动笔之前,管燕草和父亲已经花了8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构思。第一卷讲的是1906年到1930年的工人故事,为了熟悉那段历史,她找相关的书籍资料查阅,开过很多次座谈会,还要寻访老工人,逐一访谈。
“查阅了大量资料,积累了很多创作素材,对上世纪20年代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史熟悉起来,对那个看似久远的年代、那群怀揣着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有了感情,也看到了今天处于大移民时代的年轻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那个时代有很多相通之处。其实,写任何题材归根到一点,是写人。于是,创作的冲动愈发强烈了。”正因为有了创作《天之光》的积淀,管燕草后来还创作了反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现代史诗淮剧《大洪流》。
销量不是唯一标准
工业题材创作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传统,但事实上,近年来,工业题材作品在市场上并不见得受欢迎。管燕草说,写作之初父女俩就预料到可能会遇到出版困难,“我们当时已经想好,退到最坏的境地,没出版社愿意接,我们就自费出版,写是一定要写的。”书成之后,父女俩一开始谈了好几家出版社,都被拒绝了,出版社都觉得三卷百万字的体量太大,不一定卖得掉。好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听了这个题材之后觉得感兴趣,小说顺利出版。
管燕草说,其实小说出版后,销量并不差,因为很多人都有工人经历,有共鸣感。事实上,在此之前,管燕草曾出版过13部长篇小说,其中不乏畅销的青春文学作品,但她说,销量肯定不是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现在很多小说,看看点击率很高,有出版社出书,有影视公司来拍,但是一阵风之后呢,我觉得未必留得下来。像《工人》这样的书,现在或许不太起眼,或许十年八年之后,至少在工人题材这个范畴里面,有人想要研究的话,它还是可以被人研究的。”
赔本也要传承经典
管燕草大学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当年毕业实习,不少同学去了电视台,作为班长的她却坐进了淮剧《寒窑记》的排练现场。毕业后她进入了上海淮剧团,开始了和淮剧十来年的热恋。刚进团时,有人告诫她,进团十年排不上一个戏是经常的事儿,而她坚持,即使十年不排,也要每年写一出戏。
如今,她不仅是淮剧团的副团长,更在去年推出了50余万字的《管燕草剧作选》。前不久,淮剧团上演的新编经典淮剧《忠烈门》就出自她之手。《忠烈门》从女性角度展现忠烈杨家将故事,部分情节参照徐派淮剧传统戏《佘太君斩子》《壮行》,但又做了全新演绎,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管燕草说,为什么要排经典戏,首先,观众想看,其次,从剧团的角度来说,已经有十几年没排过这种文武兼备的大戏了,这么多程式化的东西,必须要传承下来。京剧有《四郎探母》,淮剧的《佘太君斩子》也是经典剧目,但是大家只知道《四郎探母》,而不知道《佘太君斩子》。当然,老本子跟今天的审美有差距,太简单了,娘看到儿子,马上就杀了,儿子也没有什么反应,说不通,所以要重新演绎,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阐释。
《忠烈门》票价为30元、50元、80元,管燕草说,排这种戏是赔本的,但一要争取新观众,二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大多数观众对我们淮剧的流派不清楚,如何让老百姓知道,就要排这些流派的剧目。人家可以做游戏剧,我们没法做,但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营销思路。最主要一个目的,把淮剧这个剧种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