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当时单兰萍这么做风险不小。因为,电视剧市场流行的是雷剧、戏说、搞笑、狗血,更看重的是眼球效应,而不是艺术品质;更看重的是收视率背后的商业价值,而不是承载社会正能量的文化内涵。只能以房屋做抵押才能买下版权,这说明她当年的这一举动,在市场上显得有点形单影只。
许多人对上海为何会去拍摄和播出这部陕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而感到惊讶。其实,这正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如上海有关部门将它列为上海市重大影视创作项目,并给了此剧第一笔剧本扶持资金,随后又继续以重金扶植;如上海尚世影业、源存影业等两家影视机构主动参与制作这部农村大戏;如导演毛卫宁带着演员们在黄土高坡晒得浑身黝黑,只露出满口白牙;如东方卫视打破了播出都市剧为主的惯例,破例播出《平凡的世界》……这一系列的文化自觉,就像漂亮组合拳,为共同打响上海这部荧屏力作创造了条件。
尽管如此,单兰萍以自己个人的房屋进行抵押,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敢于向银行贷款,并最终买下这一文学作品的改编权,这确实显示了她的独特眼光、市场魄力和文化情怀。若没有这一举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改编权是否会归属上海,很悬。它说明,要创作精品力作,绝对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文化坚持尤为可贵。
走笔至此,笔者想起当年路遥发表小说时的种种冷遇。《路遥传》作者、延安大学教授厚夫近日透露了《平凡的世界》曾遭多次退稿的坎坷经历。可以说,当年的路遥也有点形单影只。
首先退他稿的是《当代》杂志。1986年初夏,路遥刚创作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当代》编辑的想法是,中国人“饥饿”了多少年,读小说都是如饥似渴,不仅要读情感,还要读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那时候的文学,肩负着思想启蒙、文化复兴的任务,不满足读者标新立异的渴求就一无是处。由此,他以积稿太多为由退稿。之后,作家出版社有编辑也来陕西看稿,看了三分之一,也直接退稿,说这作品不适应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恋土派”。后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发表后,路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尖刻批评和否定。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众多编辑与评论家视为“过于陈旧”。这使得《花城》在收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因意见分歧被迫放弃。
面对种种冷遇,路遥坚持说:“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历史证明,路遥当年的坚持确实有着他的文化底气所在,日后,有编辑为错失这部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而悔恨不已。
宁可形单影只,不愿随波逐流,这正是路遥留给此剧主创人员最宝贵的成功经验,这也是《平凡的世界》引起不平凡反响的原因所在。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