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同行——2015美术馆联合展”的重要项目之一,由中华艺术宫和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黑土大地——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藏俄罗斯油画巡回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可以发现俄罗斯画家们与中国现实主义绘画骨肉相连的精神联系,也梳理出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跨越百年的摸索与成长。
作品涵盖多元探索
“黑土大地——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藏俄罗斯油画巡回展”是在历年所藏的几百幅俄罗斯油画中精心遴选出来的,涵盖了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代表画家,直到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画家马克西莫夫、梅尔尼科夫、萨拉霍夫等共17位艺术家的106件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俄罗斯艺术大师们在现实主义题材中的多元探索。
最能够代表俄罗斯风景画高超水平的是艺术家格里查依,他像风景大师希施金一样热衷于表现俄罗斯四季变化,擅长用轻快的笔调描绘俄罗斯郊外的树木、森林等自然风光,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他的重点作品《春季·水位暴涨的奥卡河》。画家梅尔尼科夫采用较为自由开放的写实观念,并在写实中增加写意、表现、象征、装饰和设计的成分。他擅于运用夸张和变形,让他笔下夸张和变形的人物显得很有表现力,作品《红衣少女》即是此类风格的代表。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些美术史中经典名作的创作草图,如梅尔尼克夫著名的代表作《和平的田野上》,这是获得前苏联最高荣誉奖的作品,以清纯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俄罗斯北方割草季节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在蓝天白云之下,一群农妇扛着犁耙欢快地走在田野上,草图是了解艺术家创作方法的难得佐证。同样是经典名作的草稿,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约干松的《列宁在第三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上演讲》草图,以及苏里科夫的《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的草图,经典原作已被俄罗斯的博物馆收藏。
巨量收藏极其不易
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创始人林明哲先生告诉记者,前苏联近现代绘画收藏本不是他的主脉,但他们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太大,因此在1991年年末苏联解体时期,他5次前往俄罗斯寻觅佳作,经邵大箴、奚静之教授及俄文化艺术的友人帮忙,搜寻并购藏了一系列俄罗斯重要艺术品,历经二十余年沉淀,其丰富的俄罗斯绘画典藏在亚洲首屈一指。
在展览的绘画中不乏有一些奇特“现象”引起观众注意,俄罗斯艺术家经典名作马克西莫夫的《列宁的葬礼》,表现的是列宁逝世后众人送葬的场景。该作品尺幅巨大,继承了俄罗斯巡回画派以来历史题材绘画的宏大气质和精湛技巧,再现了这一特殊场景,但画稿并未完成,抬棺者的脸部也被涂抹。林明哲透露,这张画的签名也是马克西莫夫在出售时补签的。
俄罗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也产生过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及艺术界把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文学及艺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俄罗斯的艺术透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中国,并成为很多重要艺术家的学习源头。此次展览中即有曾到中国教学的马克西莫夫的作品,其描绘中国风貌的作品是中俄艺术交流最直接的见证。
艺术观念是否“落后”?
展览观众的分歧点评,也是这场大展的看点。展览中涵盖了俄罗斯及前苏联时期多种面貌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包括革命现实主义、温情的现实主义、严峻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油画产生过影响,俄罗斯艺术家们深厚的写实绘画技法,令部分观众赞叹,认为坚实的写实基础和熟练的古典技巧在这场展览表现淋漓尽致,依旧有着现实意义,有助于在今天理解中国画家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价值。
在展厅的墙壁上,写着一句艺术感言,提炼出当年前苏联巡回画派的艺术创作的风向,读上去仿佛有时代的回音,“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
展览将持续至5月3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