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身处网络时代,能够最快捷地掌握来自各角度、各层面的政经、文化、娱乐信息,整个世界仿佛都在股掌之间。可是,在你为过着看似便捷、轻松的生活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的脑袋其实已经不再是你自己的了,它正为泥沙俱下的信息所裹挟、窒息,人们的内心总是充满了焦虑。这样的代价对一颗自由的心灵来说真的值得吗?
前些日子,校对两本周国平先生的书稿,印象最深的是,他指出一个人要想解决心灵的疑惑或者确切地说,信仰的问题,必须依靠哲学,如果是生死的问题,则只能依赖宗教了。读阿伦·瓦兹的《心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再次印证了这个观点。
在这个喧嚣纷繁的文明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时间,人们模糊了“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的界限,或者人们根本就没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限。这样的盲目让现代人为世俗的利益纠葛,自以为聪明地与事实、与理想、与信仰相悖逆。他们缺乏信心、神经过敏,却自名为“现代人”。与具有沉默而平静的老派信教者不同,他们擅长用自己的“聪明大脑”进行创造——“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有必要发明出他。”如今,信仰变成了奢望,人们让自己在间歇性的放纵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欢乐。这样的欢乐是短暂易逝的,在得到浅层的满足后,人们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念,继续前行,结果是因为无法长久拥有欢乐而患得患失。欢乐与痛苦又是对孪生姊妹,在得到越多的快感后,失去的痛苦也越强烈,这强烈的对比被大脑牢记,成为经验。人们心甘情愿地活在失败的经验中,并将它不断细化、强化,当它们超出可承受的限度,这样一种生活也就垮台了。
这一切喜怒哀乐及至死亡,在作者瓦兹看来,就是人们心中固执保有的“我”,只有认识到“我”的虚幻性,现代人才能不被焦虑的年代圈囿。他一再强调的一个例子是,“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如果你痴迷于此不能自拔,只能说你有坚定的“信念”,而你的一切努力都跟“信仰”无关。
减低欲望,是为了寻找心灵。
《心之道》是一本西方人写的东方哲学类著作。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瓦兹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他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
“读阿伦·瓦兹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它让我们探索一种思考的全新道路,启发我们去过一种更加充实满足的生活。瓦兹的遗产存在于《心之道》之中。这本书充分展示了他锐利的智慧、敏捷的机智、迷人的优雅。对那些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永恒问题,它清晰而又智慧的处理方式是无与伦比的。”——西方评论界如此说。 瓦兹的生活经历很复杂,他的思想受到铃木大拙的影响,他不局限于东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某一领域,由此他成了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最“离经叛道”的哲学家之一。他推崇禅修,这种出自佛教的修行方法让人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安宁——因为,焦虑和不安,追逐和执迷都是心灵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禅宗初祖的安心之道,它是禅法的基本理念。然而,瓦兹讨论问题的视野却并不局限于禅宗。多种哲学被纷繁阐释,用心展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无论过往、未来,终究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而重要的只有安心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