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心灵的未来》林文月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此书收录了台湾著名散文林文月从1997至2003年陆续完成的散文多篇,追记了自己与他人在生命行旅的际会因缘。名为“人物速写”,实际上主题不是锁定人物,而是该人物背后铺陈的事件,作者强调的是与这些人物之间互动而留下来的美好记忆。通过作者与这些人的互动和交集,让我们看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生命历程。举例来说,《C》写的是一个医生之死,医生本是对抗死亡的人,但自己却对死亡产生质疑,终究抵挡不过死亡的到来,由此也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存与死亡的重新思考。《J》写的是自己的先生郭豫伦的家庭访问护士,描写J对工作的热忱以及与作者亲近的友谊,而通过追溯先生从病危以至于离世的经过,又在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先生病逝的伤感。在这本书中,作者专以散文体例刻画人物,文中抒情与记述并重,更见其架构散文的高超功力。
《吃火》(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小说创作出名,但她的写作生涯始于诗歌。在30岁出版第一部长篇之前,阿特伍德已出版过6种诗集和诗歌小册子,成了当时加拿大最著名的青年诗人。译者周瓒认为:阿特伍德的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克制、冷静、含蓄的语调。或许因为写小说惯常运用描绘与记述,在诗中,她不喜铺排的描摹或想象,而着力于句子中节奏灵敏的探索,在整体的叙述性中蕴藏了多样的情绪切换,富有戏剧性。童话、神话、加拿大历史故事、政治事件、经典文学和艺术形象等,是阿特伍德在各个时期的诗歌中经常运用的素材。阿特伍德能感发激励,化腐朽为神奇,使旧典焕发新鲜的艺术魅力。阿特伍德在诗歌语言上力求准确、明晰,带有鲜明的叙述性与戏剧感,也有一些诗作侧重抒情性,或掺入文字游戏。在大量世情观察的诗歌中,阿特伍德作为小说家的冷静与尖锐转化为富有锐利质感的语言。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美)蒂莫西·泰勒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授。此书从36个经济学关键名词入手,每篇约3000字,用生活实例引入观念原理,概念清晰,没有经济基础,也能轻松理解,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经济运作,理性决策,更聪明地工作,提高效率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