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读者之声
     
本版列表新闻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掏腰包修建田间小桥
松江泖港张元珍夫妇解决村民多年行路难题
贾佳 左妍
  在松江泖港镇范家村,一座新修葺的石桥从沟壑间穿过,成了10余户村民通往6亩多自留地的必经之路。这是附近村民张元珍夫妇不久前修建的,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题。

  57岁的张元珍和丈夫住在范家村,地处黄浦江上游涵养林区域。范家村以林地为主,宅前屋后沟壑常见,都是直通附近水域、用来预防林地火灾的“防火隔离沟”。沟壑虽然不算宽,却也有一米多,且常年泥泞有积水,一旦下雨,又非常湿滑。来耕地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却只能借助一条细窄的木板侧身而过,非常危险。

  不久前,张元珍夫妇主动修起了桥。夫妻俩用家中盖房时余下的两根水泥梁,加盖上三块水泥板,再用黄沙水泥拼接、加固,两人忙活了一天,一条2米多长的石桥搭成了,路也从此畅通了起来。

  事实上,张元珍夫妇修桥,不是第一次了。8年前,在张元珍家房屋的西侧,他们修建了一座可通行汽车的石桥,至今还是方便邻里往来的“要道”。当时,村宅前后还没有水泥路,四周尽是坑洼土路,要修水泥桥,就要占据周边邻里的房前用地,张元珍挨家逐户地征询意见。她自掏腰包,专程买了建材,请来水泥工人丈量了尺寸,为沟壑“量身定制”了这座石桥。

  在村民眼里,张元珍一直都很热心。村里老人遇到了生活难题,首先想起她;开春了,老人们拿起锄头开始下地翻耕,因为力气不够,总忘不了叫她一起。从翻土、播种到收获,都少不了张元珍的影子。而她却谦虚地说:“有这一身力气,能为大家做点事,应该的。”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读者之声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民生上海
   第A08版:民生上海
   第A09版:民生上海
   第A10版:民生上海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网上“延保”条款含糊不清成噱头
空调电扇“双保险”
自掏腰包修建田间小桥
带路进镇“省钞票”
设计师卷款离职 损失让客户买单
24小时停车场停车没发票
报料方式
新民晚报读者之声A04自掏腰包修建田间小桥 2015-04-05 2 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