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工作约3年,巴士进出方便,很少乘地铁。也许是理解上的差异,或解释的误导,那天陪母亲自香港去澳门,返回时香港海关视母亲香港到澳门之旅,不能作为自港“离境”,因而不当作二次“入境”(她签办的是一年两次每次7天香港旅游,一次7天澳门旅游),于是很友好地建议她明天必须去内地“走一遭”,才能再获7日游。为了践行早已安排好的活动,第二天以地铁换乘方式到深圳“走一回”再返港。于是,有了港铁游,此行则加深了对港铁不一般的感观。
港铁平均每天有450万人次的流动量,接近香港人口的70%。高峰时人流如潮,但闸口没有“安检”程序,先下后上,不见“对冲”。秩序良好,也许借助于“地铁附例”,有法律来防止不当或制裁危险行为,例如禁止携带易燃物品,违规者可被罚款甚至入狱。港铁1979年10月1日开通,甚少发生火警,即使数次车厢脱卡或错轨事故,也幸无碰撞与伤亡,基本没发生重大事故或人为的破坏事件。2015年1至5月乘客车程准时程度达到99.9%,与上年持平。
港铁的车厢似乎要宽些,每节车厢座位排列非一排到底,而是交叉式拆除对面2个座位,留有童车和轮椅的位置,也给了站立者更多空间,甚至有减少坐者与站者贴面式“互视”窘境的几率。这种设计扩大了车厢的容量,有数据表明,2个座位可增量6个站位。同样,出入口座位的拆除,多少改变乘客“喜好”门口集聚现象,会自觉退让退后些许,可谓一举数得。
站内换乘,减少上下换乘频率,为广大乘客所希冀。港铁在同一站台对门换乘则不是奢望,如始于港岛,途经九龙,直至新界的荃湾线,从中环去九龙的黄大仙站或新界的大学站等,在旺角站下,即可在列车门的对面,10步之内换乘观塘线(调景岭线)前往目的地。初次换乘的我自以为是,还闹出笑话,先上楼后下楼,找不着北,结果竟在对门。对门换乘在维也纳也有,而上海似乎还没有。当然,港铁也有走更多路的换乘,比如中环站和香港站之间,就是一个精彩的小世界,各种商铺,机场式的代步扶梯,甚至小舞台每周五晚有演出。
地铁有头等舱之分,可谓是港铁一大特色。当我们换乘上东铁线时,站台上满是候车人,瞥见有段站台乘客不多,遂匆匆过去,突然发现划有黄杠线,醒目大字标注:头等(静音)车厢。原来为了分流,或者让有特殊需求的乘客有更好的乘车环境,东铁线专门辟出一节头等车厢,只是价格要比普通高一倍。这种让乘客有更多选择的做法,该是公交服务更文明的体现,你是捂紧荷包,还是花钱享受,悉听尊便。说到价格,我则以为港铁车资不菲,从港岛西环的坚尼地城到新界的罗湖口,全程41.3公里,耗时73分钟,车资48.2元。相比上海人民广场地铁到临港滴水湖站,70余公里、120余分钟、10几元人民币,贵廉很分明。
港铁便捷、有序、舒适,唯一的缺点似乎就是车资贵。于是了解港铁的各种优惠活动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同样的服务,比如6月1日起至明年5月的所有工作日7点15至8点15在核心车站出站打75折,6月21日起至11月底的当日第二第四程等逢双打九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