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傍晚,江南高速公路上,河流、山峦、田野与村落在车窗外匆匆掠过,黑灰色的雨云下,疾驰的越野车带起片片飞溅的水花。
车厢里,有两位是沪上一家国企基层单位的头儿,外出归途中心有牵系,用手机不断询问着上海地区的天气情况,眼睛一刻不停地关注车窗外密集的雨柱和随风起舞的行道树。
“看样子……随时会发橙色台风警报,我直接到单位,今朝不回去了。”他们中的一位喃喃自语,另一位接茬,“我也去值班,等一歇跟家里老太婆打个招呼。”
好像有道亮眼的闪电,划破迷迷糊糊的睏意,对身旁这两位仁兄,我莫名地增添了一种好感。
这老哥俩,出来的一路上聊了不少。听出来,对滚打了数十年的企业,他们有一些小小的不满意和抱怨,譬如待遇偏低呀,工作难做呀,办公条件蹩脚呀,某些领导对基层员工关心不够呀,等等。然而,当感觉到单位有事在召唤的时候,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自觉担当,责任心很重,像心头的一块铁。这种年长月久积淀下来的素养,掺合着对岗位心有所依的情感,像穿透“灰色心态”的阳光,照耀着他们平淡、辛劳的每一天。
对他们的形象,我好有一比——热水瓶,外面冷,里面滚烫!
“热水瓶”类型的人,芸芸众生里很多的,包括我们,也许还有我们身旁和四周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身在红尘,不可能事事称心,各有各的难处。环境总是有缺憾,生活总会有遗憾。许多的愿望与追求,带给我们心理的压力,让我们纠结、不爽,潇洒不起来。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活着,你就绕不开酸甜苦辣。然而,人的念想,有时候是累赘,更多的时候却可以化作我们的动力和激情。没有这些,生命就等于死了。
我们祈望活得更好,懂得如何才能让大家都活得更好,因而,浮躁庸碌甚至浑浑噩噩的外表里,包裹着做人的原则,饱含着对家国和社会的责任与良心,这也是我们处世坚守的底线。我们并不完美,但绝不丑陋。
忽然想起过去单位里的一个女孩。在同龄的小青年里,她显得更加稚气单纯,有点儿贪玩和散漫,凡事心不在焉的样儿。她还是单位里公认的“娇娃”,动辄把嘴撅得老高,可以挂个油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听说单位员工以后轮流义务献血,这自小害怕打针的小姑娘,居然给吓哭了,哼哼唧唧梨花带雨了好一阵。然而,渐渐地,我发现她做事肯花力气,还爱动脑子,作为城区媒体的一名记者,她很快就成长为撰写重头文章的一把好手。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汶川大地震时,同事间聊起抗震救灾的新闻,这小姑娘脸上的心不在焉消失了,神情格外地投入,眼圈儿经常红红的。记得她是单位里第一个主动捐款的,捐得比人多,还腾腾腾跑到我的办公室,打听要不要为灾区的伤员们献血?当时,我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真想不到,一向见不得血的“娇娃”,居然想为灾区的伤员捋袖!
由此,想到了我们应该如何看人,如何去理解和欣赏身边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