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需求无关“冷门”
曾经的媒体人赵欣岩现在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5月份当上“行家”后,他主持的两个话题“教你讲一个能被人记住的品牌故事”和“如何成为一个好编辑”意外获得了好评。“虽然当中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我‘闭关’了三周,但还是接到十几单的‘生意’。”赵欣岩说,开这两个话题之初,并不被特别看好,但他却认为,每个话题并不需要面对太多需求者,但却是在为每个需求者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赵欣岩的“品牌故事”学员里,100%来求助的都是创业者。“他们或者有企业发展的需求,或者想更了解自己品牌的定位和方向。”赵欣岩说,虽然他并不能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但却可以以他的行业经验为他们整理思路。
人人都可能是“行家”
“每个人都有长处,为何不把这些长处‘挂’出来和有需求的人一起分享?”曾进说,目前“在行”上活跃着2000多个行家,日均有200多的“接单”量,行家遍布各行各业,有石油、航空、IT等专业的,也有时尚、健身、化妆等手艺活变成靠嘴吃饭的。“每个人有专长就有可能成为‘行家’。
师北宸任职于领英中国,是一名公关经理。他在“在行”上开设的几个与“如何写作”有关的话题,8周的课时收费数千元,却仍然受到热捧。学员“大驰Tlger”说,自己受益于师北宸开启了写作的决心。”我最核心求教的问题就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北宸老师分享了许多方法给我,包括个人学习写作的经历、大量的阅读书和写书评、保持摘录的习惯和储备素材等。有针对性的交流让我很是受益。”
“向前辈咨询,听有经验人的建议,是快速解决问题、少走弯路的一种常见学习方式。但有些职业可能缺少良好的学习途径,而通过图书、网络只能获取部分答案。一个让有经验的前辈乐于分享的平台,会让个性化需求的求助花最少的时间找到答案,实现互利互惠。”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