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里记录着一段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以热爱和平、大无畏牺牲精神,在上海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的感人故事。
为了纪念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2007年3月,上海有关方面拨出专款,依据原始建筑图纸,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进行全面修缮。现在的纪念馆由摩西会堂旧址、展示厅、中庭小广场等几大部分组成。
走进摩西会堂旧址,这是一座上海仅存的两座犹太会堂旧址之一。二战期间,在沪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外廊式建筑风格,建筑主体为三层青砖墙面,水平向带状红砖作为装饰,门窗上饰有传统式样的拱券(清水拱券),山字形入口具有些许犹太建筑的特点。大门上方则是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建筑风格朴素稳重,室内楼梯扶手雕饰精美,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扰秀历史建筑。
来到纪念馆展示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通过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史实过程,详实地反映了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以及与当地中国居民和谐相处的情况,透过那一幅幅图象,生动再现在国家危难时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反抗侵略的历史场景和精神风貌,让参观者无不带来震撼和感动。
漫步在中庭小广场,即大西洋咖啡馆。2013年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夫人为咖啡馆剪彩并品尝了第一杯咖啡,该店招是当年犹太难民开设咖啡馆时使用的,纪念馆以老店新开的方法对咖啡馆等店招进行保护,重现昔日欧洲犹太难民生活的繁荣景象。
这里的实物、图片、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品重现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时的情景及相关的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它把上海与反法西斯战争和纳粹大屠杀的历史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那一件件珍贵的史料,见证和纪念犹太人避难上海的这段严酷时代和悲惨遭遇的历史,帮助人们铭记过去,珍爱和平。
当参观完走出犹太难民纪念馆时,一眼望去,周边景色尽收眼帘,不远处有“小维也纳”之称,建于19世纪20年代末,具有欧洲古典风格毗连式建筑,二战时犹太难民就在这里集中居住,因此成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商业中心的霍山路、舟山路建筑群。如今,这里成为一个整洁安宁、祥和幸福的居民住宅小区,小区周围开放式的商铺紧挨相连,顾客盈门,一派繁荣景象。于居民小区紧挨着的还有建于1917年的霍山公园(原名汇山公园),二战期间,欧洲犹太难民常在此休息聚会,园内设有“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附近还有建于1910年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和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让前来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
踏访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让人感怀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