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大师兄”太沉重
张方晦
  张方晦

  世界上有两个人叫过我“大师兄”。叫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一男一女,两人做过短暂的夫妻。但是,他们一先一后在一两个月内溘然去世,都是约半年前的事情。这令我异常惊愕和悲伤。

  我先认识女士。她就是30多年前金石篆刻名家陈巨来先生的唯一女弟子张颂华。她的名字在海外多种巨来先生的传略里均有载。她从中学出来进了上海女排专业打球,退役之后在电视台做美术工作,业余师从巨来先生学印。80年代《新民晚报》和《文汇报》对她都有报道,也发表她自己写的文章,因为女排健将师从名家学习篆刻是中国社会多少年来“未之闻也”的佳话。老师对她的篆刻评价不错,我曾从别人处看到她的作品,既惭愧又羡慕。我于50年代前期跟巨来老师学印,后来因双方命运皆变而嘎然终止;80年代则忙于在废墟上重建生活,从未见过颂华,直到三十多年之后的2014年,定居日本的畏友陈茗屋兄嘱我去看望弱病的她,我才专程从纽约西南端的居处到纽约东北部她家去看望这位比我年幼十七岁的小师妹。她与母亲下楼迎接。骤然见她,我大吃一惊。

  56岁的她没有了身高一米七五的球星的风貌和体魄,裹在一件长大衣里。已经杂有银丝的头发被寒风吹得四散凌乱。她的80岁母亲扶持着她,比她神气灵活得多。她当时的病苦是因割痔疮而引起巨量失血,但干咳不止,不知道肺部已经染上绝症,而谁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坐在她卧室里的沙发上观赏她的历年相册,不禁悲从中来。1988年来美结婚后的她,窈窕健朗,穿着合体而艳丽的连衫裙与英俊丈夫和可爱女儿的合影,证实着疾病和命运可以把人摧损得何等样的面目全非。茗屋兄早年与她情谊极深,看到我与她的合影,不禁惊呼“绝对认不出来!”。她称我“大师兄”,叫得亲热而真诚,我虽不敢当,却不能阻绝。此后,我们常通电话,谈天说地。她结婚后与夫婿一起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经营一家中餐馆,二十年后丈夫病逝,她寡居多年,到2012年才与收藏家、书画装裱专家于长寿先生结婚。

  后来,于长寿在探访上海时验出患有白血病,急忙返美,颂华让他跟我在电话中谈谈,他也直呼我“大师兄”,妇唱夫随,也是常例,我倒不好认真回绝。一小时不到的交谈,唯一的推心置腹的畅叙,岂料竟成“绝响”。当时我根本没有从他的温婉而从容的倾谈里听出他的生命余力已经不多。颂华告诉我长寿将住入纽约非常著名的凯瑟琳·史隆医院、由多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专门组成一个针对他个人的治疗小组,以解决他罕见的白血病特例。

  渠料,几星期之后,旅居上海的茗屋兄突然来邮,告诉我长寿兄已经离世;所幸临终前没有很大痛苦,走得平安。半月多后,颂华来电话告诉我,她的久咳,低热,当晚将去住院。“以后再打电话给你。大师兄!”想不到的是,这一声“大师兄”,是我听到的她的最后声音,仍是那么亲热,那么无忧,虽有一丝悲怆,但声调是她一贯的轻快,像是要出去旅游数日,回来再聊一样。

  我活了七十多岁,对人生不禁空前困惑了。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为什么这两个叫我“大师兄”的朋友走得那么的意外、突然、不由分说、不容思索……我这个大师兄,做得太沉重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松山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⑦日本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静安诗草·咏夏
不愉快的旅游记忆
记忆中的几本书
“新生入学季”征文小启
踏访犹太难民纪念馆
做“大师兄”太沉重
云起山间(中国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做“大师兄”太沉重 2015-08-24 2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