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几则关于东方书报亭酝酿转型的新闻,不禁有些感慨。
东方书报亭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大街小巷的这批“红亭子”,既为人们购买报刊提供了便利,也解决了不少人的再就业问题,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点缀。
然而,新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加上各种成本逐年提高,书报亭的经营遭遇难题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前几年,看到一些城市“强拆”书报亭的报道,还为上海仍有书报亭的立足之地感到安慰。然而,虽没有“强拆”,却可能逃不过“自然规律”——一些书报亭因生意不景气且无人接手而关门,站在街角,落满灰尘。
仍在维持的,想了各种办法“拓宽”生意。不知从何时起,不少书报亭卖起了食品饮料小玩具,据说有的还售卖早餐,这当然存在超出经营范围的问题,但也算是一种无奈。
书报亭不变不行,但怎么变呢?相关新闻说,书报亭未来要建设为“建设集文化商品零售、O2O互联网社区服务和城市信息发布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嫁接互联网、多元化经营、变书报亭为“便民亭”,这样的思路不妨一试。
其实,类似的困境,其他城市的书报亭也有,比如北京也在寻求对书报亭的多功能数字化转型。只是,改造必然有成本,在北京,每个旧书报亭的硬件投资约5万元,新书报亭仅硬件投入就三倍于旧亭,还不算软件和后续服务的投入。投入和收益能否实现平衡,是决定着转型能否成功的现实问题。
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一个小小的书报亭的存在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它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对文化的需求和供给,在这个城市中无处不在,即便身处喧嚣的马路边,也能供人一方宁静。它也是社区的一部分,附近居民在此驻足,取走书报亭老板早就留好的报纸或杂志,顺便聊上几句,亦是城市生活的一景。这样的生活细节若逐渐消失,真让人舍不得。
所以,希望书报亭能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