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那些渡口承载着人民的记忆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苏州河上最著名的渡口吧。由舢板厂桥向苏州河上游而去,第一个渡口,或者说第一个在上海史上留有名字的是小沙渡渡口。
大清国光绪年间,在后来小沙渡这个地方,有农民七人合伙凑了一些银子,置办了一条小小的木船,摇橹载客,船渡当地农民,或过河种田,或越河访亲。也是据说,等到深秋来临,稻麦两熟,被船渡的农民们将部分稻麦给予渡夫,充作全年渡资,而平日偶尔乘坐小舢板的,则每次给渡夫三个铜板,小沙渡渡口,严格说来,应算作义渡,是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精神的一部分体现。
小沙渡第一个高潮发生在大清国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其时,在上海工部局策划已久的那次地域大扩展中,公共租界的边界推进到小沙渡路(今日西康路),随着这次推进,西方、东方的资本持有者双双看中小沙渡渡口的南岸,随即开出不同种类的工厂,并大量招募当地或异乡的廉价劳动力用于企业的发展。到1926年,小沙渡又发生了一次变化:渡口有大佬出现,先颁发航行规则,接着规定渡河时间为上午五点至下午五点,又规定渡河费用为每次一个铜板。后来,小沙渡上的渡船,改用上海市政府公用局法定的方头船,一时间,人来船往,渡客众多,气氛热烈。1943年,汪精卫政府统治上海时期,在“恐怖演习”的嚣叫声中,小沙渡路更名为西康路,小沙渡亦更名为西康渡。
1949年后,小沙渡依然繁忙异常,直到1981年,诞生于大清国光绪年间的小沙渡方废渡建桥,有一个细节还必须强调,在此期间,在全部苏州河的渡口中,小沙渡始终渡人最多,这里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它的地理位置。
沿小沙渡上溯,便是曹家渡,对上海来说,对苏州河来说,这是又一个无出其右的渡口。
早在大明王朝永乐年间,由中国绵延不绝的科举制产生的其中一个举人——安徽曹守常,中举后带领庞大的曹氏家族从安徽来到苏州河畔,历史没有说明,曹举人因什么原因而将祖业、老宅抛却前往数百公里之外的上海,显然,他们的到来让这个地域中产生了一个自然村落,村落叫曹家宅。万历年间,曹家宅附近的苏州河畔,有了一个渡口,称为曹家渡。那时,只有渡口而没有桥梁,曹杨路桥,又叫三官堂桥的出现要到很久以后的1928年。
之前,大清国宣统三年,即1911年,真如老镇上居住的杨杏堤,在杨树浦一地入股了达丰纺织印染厂,又担任了厂长一职。民国8年,也即1919年,工厂出品的“达丰卡其”一点也不输给洋布,不仅行销全国,甚至还远销东南亚等地。
杨杏堤发了大财,便想到要回馈社会。上世纪20年代初期,曹先生捐出大把银子在曹家渡的渡口一边建起了一座木桥,因木桥的南堍下有座三官堂道观,故而此桥又叫三官堂桥。可以想见,曹家渡这个渡口,成名很早,但废去也早。当杨杏堤拿出银子建造木桥后,它便应声而去。
继续沿河而去,曹家渡之后,便是强家渡。大清国道光七年,也就是1827年间,在吴淞江南岸的强家角村,有不少农民合伙捐资修建了强家角渡口,这些农民没有在历史上如曹守常、杨杏堤那般地留下自己的姓名,不过他们还是留下了渡口。
在强家角渡口附近居住的人们,对这个渡口,自然保有许多生动的回忆。许多人都记得这样一幕:当年娶媳妇时,渡口上的小船,很殷勤也很热烈地装运着女方带来的简陋嫁妆,尽管简陋,但那也是构成小两口人生中的一部分,至今记忆犹新;也有居民记得,那时,无论天有多黑、夜有多深,家里发生急事,需要由此岸去往那岸,你只需在渡口边喊上一声,渡船师傅立马从温暖的被褥里爬起,二话不说就将方头渡船摇将过来。
平日里,强家角渡口的运营时间还是有严格的规定:早上5点到晚上11点,每七分钟一个来回,白日渡人将近3000。“八一三”没有开打之前,强家角渡口已归私人经营,私人便是所谓的渡口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