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不屈的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抗日航空烈士龚式忠70年后终获烈士证明书~~~
抗日航空烈士龚式忠70年后终获烈士证明书~~~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日航空烈士龚式忠70年后终获烈士证明书
驼峰航线上的崇明男儿
陈浩 丁沈凯
  了解抗日战争史的读者一定对“驼峰航线”并不陌生。它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因为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这条航线也被称作“死亡航线”,是世界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中美两国共损失飞机600多架,牺牲飞行员2000多名。

  在驼峰航线牺牲的众多飞行员中有一名崇明籍飞行员,名叫龚式忠。70多年过去了,他的后人仍生活在崇明庙镇,通过寻访龚式忠后人,我们得以了解70多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英雄魂断他乡

  龚式忠,生于1913年,庙镇庙西村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兄弟四人均学有所成。龚式忠毕业于中华无线电学校第二届高级班,他精通无线电技术和英语、俄语等多国语言。抗战爆发,年轻的龚式忠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投笔从戎,他凭着自身无线电技术和语言优势成了一名空军报务员。战争年代,远离家乡和亲人,龚式忠只能将自己的照片寄给亲人,并在照片背面写下两句诗寄托思念:问君何所思,问君何所忆。

  1943年12月18日,龚式忠与其他两名机组人员(机长和副驾驶均为美国人)驾驶中航83号C-47运输机最后一次在驼峰航线执行空中运输任务。2005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驼峰航线》根据多位机场地面人员的回忆记录了当天的场景:那天雾太大了,看不见跑道,飞机只能在机场上空盘旋,他们想找个云缝下来……在航线上,他们已经受到了日本零式机的追杀,幸亏及时摆脱,钻入云中……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只觉得天塌了下来,山崩地裂,飞机撞上了山峰,燃起的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整个宜宾城都能看见。那火直到晚上才熄灭,现场连一个囫囵点都没有,都是烧焦了的碎条条,东一块、西一块,还有挂在树枝上的,红鲜鲜的。他们原本早可以跳伞,但就是珍惜满载的那些汽油,历经磨难才把油运到这里,再让他们跳伞谁舍得啊……

  不知父亲英雄

  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北麓王家湾,有一座始建于1932年、1995年重建的航空烈士墓。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书“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306名航空烈士英名,其中就有龚式忠的名字。

  但由于种种原因,龚式忠的亲人们却在近70年的时间里并不知道他是为抗日而捐躯。龚式忠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和女儿从小只听大人们说起父亲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后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别的信息却一概不知。龚式忠去世时,女儿龚萍只有3岁,她说,除了几张父亲的照片,家中也没有留下任何父亲的遗物。英雄被湮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直到2011年,崇明档案馆工作人员徐兵在资料上无意间看到了南京航空烈士墓中有崇明人龚式忠的名字和介绍,他萌生了要找到龚家后人了解史实的念头。徐兵查阅了许多资料,最终从档案馆里的一份民国报纸上查出龚氏家族为崇明庙镇人,随后他又去到庙镇各村逐一探访,终于在庙西村找到了龚萍。听徐兵讲述父亲的生前事迹,已是古稀之年的龚萍一下子愣住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是一名抗日英雄。

  迟到的烈士证

  自得知南京航空烈士墓刻有父亲名字起,龚萍一家每年清明节都要去南京祭奠,女儿、儿子、孙子、外孙女常全家一起出动,他们在刻有龚式忠名字的纪念碑前长跪不起。

  在徐兵的建议和全家人的支持下,龚萍开始了为父亲申报抗日烈士之路。龚萍说,她都70多岁了,为父亲申报烈士,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是为了纪念父亲,让小辈们记住家族的这段历史。

  要申报烈士,必须由直系亲属提供详细的材料,可除了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龚萍手中并没有任何有关父亲的材料。于是全家人都被动员起来,从各种资料和档案上收集与龚式忠有关的只言片语。每当找到与父亲有关的内容时,龚萍都会戴上老花镜,读了一遍又一遍,哪怕这些内容含糊不清,哪怕这些信息她早已知晓,“龚式忠,上海崇明人,1943年12月18日,载着供应作战的汽油,飞越驼峰航线时不幸牺牲……”读着读着,龚萍的眼泪掉了下来。

  历经三年多的努力,今年年初,有关部门终于将龚式忠的烈士证明书送到了龚萍家中。龚萍仔细地端详着父亲的烈士证明书,小心翼翼地将它装裱进相框里,然后擦拭了一遍又一遍。

  据说,如今只要是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沿着当年的驼峰航线飞行,会看到白雪皑皑的峡谷间闪烁着晶莹的亮点,这就是当年坠毁飞机残片反射所致。这里长眠着龚式忠和他的战友们。

  本报记者 陈浩 本报通讯员 丁沈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⑨德日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互动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俱乐部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依靠群众开展敌后抗战
驼峰航线上的崇明男儿
新民晚报不屈的上海A09驼峰航线上的崇明男儿 2015-08-26 2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