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风光
这两年,威尼斯电影节看起来对华语电影“厚爱有加”:去年,王小帅的电影《闯入者》入围主竞赛单元,两部华语片《亲爱的》和《黄金时代》也提前在水城交锋。青年导演陈涛的作品《大暑》入围“地平线”单元,导演忻钰坤的《殡棺》入围“影评人周”单元。今年,来自中国的熟面孔也不少,中国旅法导演鹏飞的处女作《地下香》入围“威尼斯日”单元,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的新作《那日下午》亮相展映单元,内地导演管虎执导的《老炮儿》成为闭幕片,刘庶民的处女作《家》入围“影评人周”单元……
然而这些都是表像,其实华语片再无马可·穆勒任主席时的风光,进入竞赛单元的几部影片均无斩获,仅《地下香》获得“威尼斯日”单元的最高奖项。而今年管虎的《老炮儿》、去年陈可辛的《亲爱的》和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也仅限于邀请展映和参与闭幕,并未进入竞赛单元。究其原因,正如华文媒体《苹果日报》资深外片记者Gail所说,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阿尔伯托·巴巴拉有力求变革的冒险之心,不愿沿袭“老马可”的“亲华路线”,上任3年内有意拉拢新人和二线导演,同时亲近戛纳。今年的入围影片就被不少媒体讽刺为“戛纳落选片集锦”。
人气下滑
一直以来,威尼斯电影节偏重于实验性和艺术性影片,柏林电影节偏重于政治题材,而戛纳电影节是电影天才的集合地。在穆勒“掌舵”的那些年里,威尼斯常走“亲美”路线。而巴巴拉的举措,显而易见正在拉低威尼斯的人气,最为明显的是,今年华语网站上有关威尼斯电影节的报道少之又少,而前往意大利的国内媒体更是寥寥。与此相比,开幕不久的多伦多电影节却正在如火如荼举办中。在戛纳电影节市场早已奠定霸主地位,多伦多电影节市场成为奥斯卡风向标的今天,威尼斯电影节市场明显冷清。
有资深制片人认为,在佳作频出的电影节上,虽然大奖难以预测,但如果真有出挑的作品,媒体、影评人、评委的口味通常会出奇地一致。这几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片被不少欧洲媒体视为“爆冷”,可见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他说:“如果明年威尼斯依然如此,先不说媒体会锐减,电影节市场也将面临解体的尴尬,因为生意和影片永远是相辅相成的。”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