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迎来了一个新词语——“零起点”。据媒体反映,“零起点”正在全面推行,并走向深入实施。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一招“只能用来约束学校,而无法约束一个关键人群——家长”,尤其是与之关系密切的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
在不少家长看来,“零起点”如同一张白纸,先不要在上面涂涂抹抹,待入学后再“齐步前进”,这就是所谓的“零起点”,就是教育的公平性吧?然而,真相信这一条,让你的孩子白纸一张上课堂,而人家的孩子或多或少已画上了些图像,你岂不吃亏了吗?就像赛跑一样,“偷跑”被抓住当然倒霉,但倘不被发现,不总是占便宜的吗?
看来,有必要对“零起点”的这个“零”作些分析。
首先,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把“零起点”和一张白纸完全等同并不确切。从“起点”这个角度讲,每个孩子尽管只有几岁,但各人的“零”已有所不同,有的喜静,有的爱动;有的合群,有的孤僻;有的乐观,有的烦恼……至于在知识和学科方面,更是有的喜欢语言文字,已识了多少字,会了多少拼音;有的则爱好数学,已熟读了乘法口诀,等等。要孩子在入学时什么都不懂,完全白纸一张,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谓“零起点”,无非是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使他们负担太重。在学前阶段,他们的成长毕竟应当以游戏玩耍、身心健康为主。特别在学科方面,更无必要超前掌握,每门都有完整的系统,从一无所知的“零”开始,只要循序渐进,不受干扰,最后都能掌握的。一个三岁孩子能背乘法表,可以当“天才”表演给人看,但众多不懂乘法的孩子入学后很少有学不会乘法的,那个会背表的孩子,日后在数学上也未必名列前茅,因为学前的“超”很有限。就像“偷跑”一样,顶多占上秒把钟的便宜,对于全程,尤其是中长跑来说,几乎是可以不计的。可见,拔苗无益于助长,而且,你也不可能每门学科都拔,那样,不仅孩子会累垮,而且本身就影响了他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起点的“零”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它会发展,而且会双向发展,朝正、负两方面发展。家长们爱子心切,眼里只看到正数,以为把什么东西都教给孩子总是好的,也不管正确与否,适当与否,效果如何。其实,起始教育之所以要求“零起点”,除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外,更希望以此少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位书法家对我说,他喜欢收不擅长写字的弟子,一切从头开始,很容易“做规矩”,进步也快。有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甚至自以为不错的对象,教起来最难,先要纠正他的不规范之处、不合理的习惯,就要多花许多功夫。所以,不要以为超前灌输总是好的,于是东求师,西请教,不管什么辅导、补课班都争着上,到后来,有些负面影响纠正起来反而更难。倒不如顺其自然地真正从“零起点”开始,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他的学业。即使超前获得的是正向的知识,也要引导督促孩子正确对待,不要自满,更不要卖弄,仍要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的虚心态度,才能学得更扎实。
说到底,真正的“零起点”应当是综合的,全面的,也就是未受或少受世俗污染的素质和个性方面的一张白纸。素质是最重要的,家长们往往重视知识和技能,这固然不错,但涉及素质的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却不予关心,尤其处在应试教育竞争大大提前的今天,智力方面的压力空前增加,日积月累,素质方面的负面影响,如烦躁、自卑、偏狭、任性……都会给白纸抹上不应有的斑点,而拔苗助长的许多做法就是造成恶果的起因。现在提倡“零起点”,着眼的不只是某些学科,而应当是整个人品,能让孩子们从“白璧无瑕”的起点迈步。
这就要求家长们、教师们、亲友们,包括全社会,尤其是那些补课机构,正确认识这个“零”字,它实在是并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