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戏曲市场有些热闹。小剧场戏曲节刚落幕,当代昆曲艺术周又在大剧院登场。
小剧场戏曲节的主题是“戏曲·呼吸”,吸收传统精华,呼出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比如上海昆剧团《夫的人》,便是一部根据莎翁名剧《麦克白》改编的作品。当代昆曲艺术周,形式更时髦,有演出,有讲座,也有工作坊。有张军,有荣念曾,有魏海敏。张军一方面上演小生专场,严循巾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的表演规范,一晚扮演柳梦梅、吕布、郑元和和唐明皇4个截然不同的舞台形象。一方面,还会以《水墨新调新昆曲音乐会》为艺术周压轴。
戏曲界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大约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人觉得不创新无法吸引年轻的观众,也有人觉得经典就是经典,能忠实地传承,便已对得起祖先。戏曲,我不大懂。有热门或经典的戏,有喜欢的艺术家,会去看看,凑热闹的成分居多。但是像我这种看热闹的观众,大概算是戏曲界愿意争取的对象吧。
戏好不好,不敢妄论,但喜欢不喜欢,可以大着胆子说一说。新编的戏,偶尔看看。某次听说一京剧新编戏的武戏不错,便带了迷恋看人翻跟斗的小朋友同去瞧瞧。虽然武戏确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开场便是一首民歌合唱,半点京剧元素也无,其间插播各种全无改编的民歌、流行歌曲,如此新编,小朋友迷惑,我也无语。
看热闹的人肯定是不反对创新的,但看热闹的人反对粗暴的创新。经典传承多年不易,要从经典中吸取养分,投射到新的形式和故事里去,更难。比如麦克白夫人的洗手,《夫的人》用云手结合水袖动作表现,透露出女主角的恐惧和孤独,而不是让她唱一段歌剧。不经思想碰撞和反复磨合,简单地植入其他元素,出不了让人信服的作品。关于《夫的人》,上昆团长谷好好有一语:“一定是昆曲,这是不可动摇的。《夫的人》虽然改编的是西方经典文本,但骨子里仍旧是昆曲的唱念做舞。”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