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圈里从来不缺少流行游戏。发一张自拍照,加上一句无厘头的“主要看气质”,“气质游戏”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只是它就像一阵风,倏忽而过,不留痕迹。
和之前所流行的冰桶挑战、微笑挑战一样,被刷屏的“主要看气质”也是一个点名游戏,被点名的微信好友要么接龙发自己照片继续游戏,要么向让你中招的微信好友发一个5.21元的红包。但从游戏持续的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看气质”在朋友圈里停留的时间远不及之前的游戏,它倒更像是一次网络“快闪行动”。
即便是快闪,它终究还是火爆了一把,而且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网络流行游戏的探讨。与冰桶挑战,微笑挑战等游戏相比,“主要看气质”显得更无聊,但就是这般无聊,它瞬间还是以接力的形式刷爆了朋友圈。
有人说无聊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它是人们排解寂寞空虚的一种渠道。在一个“无门槛”的文化空间内,无聊文化激发了大众的情绪释放,“意义”在这里变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无聊”的举动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愉悦自己,甚至可以愉悦朋友。
于公共文化而言没有什么价值,但并不代表这些“无聊”的举动于个体也毫无意义。在这个朋友圈成为交友主战场的当下,每个人其实都比较在乎自己在朋友圈里与好友的互动状态。你发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准的角度测算,你发的每一段文字都经过大师级语言的锤炼,你的每一个点赞都经过抓心挠肺般的纠结,所有的这些“小心翼翼”,其实都是在维系自己的社交形象。为什么这么在乎自己的社交形象,说的直接一些,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有身份焦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别人并不怎么喜欢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
没错,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来证明自己,而我们现在所浸染的微信朋友圈,无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圈子文化”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这种朋友圈文化本身就有身份认同的属性。假如小伙伴不带你玩,你可能就会痛苦,担心自己被群体抛弃,担心自己出局,因为出局可能意味着你已经变成了一个过时的赶不上时代的“多余分子”。微信好友的“点名”,恰恰是你证明自己“身份”的需要,你人缘的好坏,你在朋友圈里威信的高低,都取决于微信好友对你点名的多少。
活在“局”中,所以我们担心自己跌出在局外。而每一个网络点名游戏的流行,无不利用了这种身份焦虑。有意思的是,依托在网络之上的社交圈,其实也并未真正如互联网所倡导的“开放精神”一样开放起来,它依然封闭在熟人网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依然没有打破我们对熟人关系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