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生活杂拌儿~~~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杂拌儿
“点名”的焦虑
陈方
  陈方

  网络社交圈里从来不缺少流行游戏。发一张自拍照,加上一句无厘头的“主要看气质”,“气质游戏”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只是它就像一阵风,倏忽而过,不留痕迹。

  和之前所流行的冰桶挑战、微笑挑战一样,被刷屏的“主要看气质”也是一个点名游戏,被点名的微信好友要么接龙发自己照片继续游戏,要么向让你中招的微信好友发一个5.21元的红包。但从游戏持续的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看气质”在朋友圈里停留的时间远不及之前的游戏,它倒更像是一次网络“快闪行动”。

  即便是快闪,它终究还是火爆了一把,而且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网络流行游戏的探讨。与冰桶挑战,微笑挑战等游戏相比,“主要看气质”显得更无聊,但就是这般无聊,它瞬间还是以接力的形式刷爆了朋友圈。

  有人说无聊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它是人们排解寂寞空虚的一种渠道。在一个“无门槛”的文化空间内,无聊文化激发了大众的情绪释放,“意义”在这里变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无聊”的举动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愉悦自己,甚至可以愉悦朋友。

  于公共文化而言没有什么价值,但并不代表这些“无聊”的举动于个体也毫无意义。在这个朋友圈成为交友主战场的当下,每个人其实都比较在乎自己在朋友圈里与好友的互动状态。你发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准的角度测算,你发的每一段文字都经过大师级语言的锤炼,你的每一个点赞都经过抓心挠肺般的纠结,所有的这些“小心翼翼”,其实都是在维系自己的社交形象。为什么这么在乎自己的社交形象,说的直接一些,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有身份焦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别人并不怎么喜欢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

  没错,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来证明自己,而我们现在所浸染的微信朋友圈,无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圈子文化”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这种朋友圈文化本身就有身份认同的属性。假如小伙伴不带你玩,你可能就会痛苦,担心自己被群体抛弃,担心自己出局,因为出局可能意味着你已经变成了一个过时的赶不上时代的“多余分子”。微信好友的“点名”,恰恰是你证明自己“身份”的需要,你人缘的好坏,你在朋友圈里威信的高低,都取决于微信好友对你点名的多少。

  活在“局”中,所以我们担心自己跌出在局外。而每一个网络点名游戏的流行,无不利用了这种身份焦虑。有意思的是,依托在网络之上的社交圈,其实也并未真正如互联网所倡导的“开放精神”一样开放起来,它依然封闭在熟人网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依然没有打破我们对熟人关系的依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互动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家装之窗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连载
   第A29版:阅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要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驾考改革的“松”与“严”
外行看热闹
少点蛮横为好
让顶风造“霾”者付出沉重代价
脸书
“点名”的焦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点名”的焦虑 2015-12-11 2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