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发论文;要市场,瞄需求。百姓健康生活,正是中医药的用武之地。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化以新产品研发与转让为核心的产学研共同体建设,瞄准中药新品研发,主要包括中药保健品、绿色食品、药妆品、日化品等,将移动互联的中医智慧医疗产品研发作为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在养老养生、康复等领域寻找新的中医药产业增长点。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但要出一个新药,数十年都难。无论从研发投入到市场推广,单靠高校里的论文和实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海中医药大学决定走出去,将企业请进来。与江苏康缘药业、上海凯宝药业等企业通过“基金制”建立研发纽带,新增意向研发基金近亿元;与天士力集团、扬子江药业、和黄药业、美年大健康等10余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基地,进一步完善新品研发链条……
“高校不懂市场,企业渴求‘真知’,如果论文+资本,实验室嫁接市场,岂不两全其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产学研合作中心副主任姚广涛指出,上海中医药大学还与康缘药业联合成立医药创新研究院以及医药科技公司,从论文到市场,高校与企业一道“手拉手”,而不再是学校企业各执一端。 目前,校企之间已经通过“研究院+公司”模式开展合作,江苏康缘药业投入注册资金3000万元,另投入10年8000万元额度研发资金,推进机制创新、人才集聚、新品研发和成果转化。
“进入到创新研究院的学科带头人,既可以获得高校教师稳定的编制和待遇,还可获得企业开出的百万年薪。”姚广涛透露,校企联合成立的医药研究院和公司正在完成工商注册程序,国内中医药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已经跃跃欲试。“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借助企业过程管理经验,高校技术转移一直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有望被贯通。”
为了鼓励更多教授走向市场,上海中医药大学明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及技术经纪人奖励制度,对校内外促进转化的机构或个人给予最高限额20万元的中介服务费,还设有专利奖、新药研发奖等类别奖励制度,特殊贡献者更有特殊奖励。学校(院)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转化的,项目完成人可取得70%收益,“而且,学校保留 3% 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对人事关系调出学校的人员,学校承诺完成产学研任务后,可以回学校事业编制。”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