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拥有2.53亿辆汽车,数量为全球之最。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毫不为过。根据一项统计,超过90%的美国人开车上下班。尤其是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大部分上班族每天花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几乎超过两个小时。
“路怒”这个名词,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连续发生多起枪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路怒”这个说法不胫而走。
根据媒体调查,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曾爆发过“路怒”。当然,绝大多数只是飚脏话,更严重的则会突然加速或者刹车,恐吓对方,甚至暴力攻击。据AAA基金会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国每年发生的因“路怒”而导致严重伤害或致命事件超过1200起,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渐上升当中。
“路怒”并不稀奇,世界各国都有。但在美国,由于枪支合法化加上民间枪支保有量的巨大,“怒路”现象带来的杀伤力显然不是其他国家可比。
数据显示,美国11%的司机在车里常备枪支,进攻性驾驶行为导致的车祸中有37%都涉及枪支。2015年2月,在拉斯维加斯,一名四个孩子的母亲在一场枪战中身亡,而事件的起因只是一次寻常的驾驶争执。
如何对付“路怒族”?美国机动车管理部门还曾在其网站刊登过一篇指导性文章,内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字:忍。你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用一句中国古话来说,就是忍一时海阔天空,退一步风平浪静。冲动是魔鬼,有时候,一句气话,一个发泄的动作,很可能惹来想象不到的严重后果。
回到江玥事件本身,作为遇害者的江玥没有任何过失,对她而言,这是一场从天而降的无妄之灾。唯一可以告慰的是,肇事者定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给所有的“路怒族”以震慑。一场让所有人感到无比惋惜的悲剧,如果能给人带来警示和思考,则江玥这个青春鲜活的生命,不会白白逝去。
本报驻美记者 徐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