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国家的地形地貌以沙漠为主,没有成熟的农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无农不稳”。同时,这些国家也没有成熟的现代的工业,海湾国家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售石油与天然气,北非一些国家的经济支柱则是旅游业。因此,这些国家“无农无工”,社会容易出现动荡。
中东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它们主要的贸易伙伴都是域外大国,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很少,导致该地区没有如东盟、非盟、欧盟这样成熟的一体化机制。中东地区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破碎化”。
长期火药桶
中东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的热点,有人统计过,《新闻联播》里的国际新闻一半以上与中东有关。
中东地理位置独特,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文明在这里融合,又拥有丰富的资源,全球60%的油气资源集中于此,因此引来域外大国纷纷插手。现在的中东问题,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就在于一战后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分而治之”。
中东地区没有世界大国,缺乏“支点国家”。伊朗、沙特和土耳其都是中等大国,却有很强的重现历史辉煌的梦想,谁也不服谁,没有谁能主导,就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美俄各出招
近年来,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拓展。因为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承受了重压,于是它在中东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俄罗斯空袭“伊斯兰国”,把叙利亚问题“炒”起来,把中东的“火”烧起来,最近这半年谁还讨论乌克兰危机啊?这就是普京的高明之处。
中东近年来内乱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打算从中东脱身。奥巴马认为对于美国真正能形成挑战的不是“伊斯兰国”,而是中国和俄罗斯。于是,伊朗、沙特、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这5个中等地区强国开始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开始加强争夺,核心就是伊朗和沙特。
最近一两年,沙特和以色列甚至有勾连的行为。内部情报显示,以色列和沙特达成协议,如果伊朗研制核武器,沙特愿意开放天空,允许以色列国防军通过沙特上空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攻击。
本来是美国被沙特拖下水,绑在沙特的战车上,美国和伊朗关系改善后,现在可以从沙特和伊朗的竞争脱身出来,成为一个平衡者,这次伊朗沙特断交,美国的反应非常温和,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反恐工具化
中东不少国家反恐都是有选择性的,看怎么做对我有利。去年,“伊斯兰国”和库尔德武装激战时,土耳其军队按兵不动,因为“伊斯兰国”和库尔德武装,对它都是敌人,让你们“鹬蚌相争”,它就可坐收渔利。
“伊斯兰国”这么多经费哪来的?如果没有人购买他们倒卖的石油和文物的话,早就垮了。包括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一方面打击“伊斯兰国”,一方面“伊斯兰国”问,我们有石油你们要不要?很便宜,比市场价便宜一半。巴沙尔也要的。所以,这些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反恐打击敌人,反恐“工具化”成为中东一个严重的问题。 麦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