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逊尼派和什叶派冲突有一千多年了,但教义差异本身并不是导致现在逊尼派国家和什叶派国家矛盾的根源,而是问题被政治化了。当逊尼派国家和什叶派国家关系好的时候,教义差异没有问题;但当两个国家关系不好的时候,教义差异就会成为一种旗帜,成为一种宗教动员力量,差异本身也会被无限放大。所以当伊朗和伊拉克在1980到1988年发生两伊战争的时候杀红了眼,只要是对方国家的人,不管男人女人小孩都杀。因为双方都被洗脑,逊尼派说什叶派是异教徒,什叶派说逊尼派是非穆斯林,都要发动“圣战”。
当教义差异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宗教问题就成了政治问题。当教义差异和地缘政治挂钩的时候,就成为双方火并的根源。教义差异本身是虚的,是手段,目的还是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听众顾培德:中东国家的道路选择有三个,一是向西跟随欧美推行民主,二是停在原地保留君主制度,三是向东搭乘“一带一路”便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孙德刚:中东现在有一个问题,他们已经失去了方向感,这一点是很危险的。中东到底往哪走?
第一种,向西看,选择西方的多党制、民主制、自由选举制。比如突尼斯选择了这个方向,埃及也想往这个方向走。但选择向西看,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有很大阻力。
第二种,原地踏步甚至往回看,比如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希望通过复古来实现伊斯兰复兴。“伊斯兰国”在中东很有市场,因为很多年轻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工作,生活看不到希望,就会把极端思想作为精神安慰。
第三种,向东看,学习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中东阿拉伯世界22个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土耳其第三大贸易伙伴、以色列第四大贸易伙伴。但目前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非常谨慎,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等经济角度出发,避免卷入地缘政治争夺带来的风险。
听众赵之洲:有人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1948年前并没有冲突,1948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后才开始冲突,这种说法确切么?
孙德刚: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从人种上来说都是闪米特人,同根同源,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很接近,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说,真正迫害犹太人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罗马人,导致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所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并没有世仇。
一战后,犹太人发起锡安主义运动,提出回归耶路撒冷,和阿拉伯人开始有了矛盾和磨擦。1948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犹太人同意,巴勒斯坦人不同意。同年以色列国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以矛盾开始激化。所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是地缘政治的冲突,两个民族争夺一块双方同样充满深厚感情的土地巴勒斯坦。
听众李智杰:有说法认为,埃及曾经是阿拉伯世界的首领,但现在轮到了沙特。情况是不是这样?如果是的话,有什么样的原因?
孙德刚:埃及曾经长期在阿拉伯世界是老大,为什么呢?第一,人口最多。第二,地理位置重要,是联系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桥梁和纽带。第三,沙特人眼里只有海湾,而埃及人有泛阿拉伯主义思想,想把22个阿拉伯国家全部联合在一起。
埃及什么时候开始丧失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突然对埃及等国发动空袭,一夜间摧毁了埃及90%以上的空军力量,阿拉伯国家大败。1970年埃及总统纳赛尔逝世,埃及从此失去了阿拉伯世界老大的地位。
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发后,阿拉伯世界事实上的老大就是沙特。但是现在看来,沙特的领导地位在下降,因为第一,国际油价大跌,沙特外汇储备急剧减少,主权财富基金大幅缩水。第二,沙特深深卷入了教派冲突,特别是在叙利亚反对巴沙尔政权,树了很多敌人,在阿拉伯世界没有太多威望。而埃及在塞西总统领导下,很可能会重新夺回阿拉伯世界老大的位子。
乔伊据1月16日讲坛提问整理(观看视频录像请登录新民网www.xin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