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月23日晚报A5版所刊《朋友圈里的“救命法”别转别信》一文真是获益匪浅,因为我本人也时常会在微信中收到“朋友圈”里转发来的所谓“养生法”和“救命法”,而且还会依样画葫芦地学几招,虽未造成什么后果,但看了这篇报道后,后背还是凉飕飕的。看来,为了自身的健康,像我等常在朋友圈里游走的朋友们今后若再遇此类帖子,定要三思而后行,并及时请教行家。但我转眼一想,无论“三思”也好,“请教”也罢,其速度远不及网络来得快,故笔者认为,我们何不借助网络的速度与技术的优势,请朋友圈里的“行家里手”及时跟帖,来为错误的“救命法”纠偏呢?这样,一来可以让各位微信朋友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正确的养生信息;二来可以为网络“清道”,让健康信息传播得更加精准、有效。
——读者 周钰栋
“供水热线”来电创新高 凸现应对极端天气短板
新民晚报1月25日A12版上一篇报道称,“上海供水热线”1月24日一天接水管被冻报修电话超万个,是“上海供水热线”成立以来接电量最多的一天。
“上海供水热线”创新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虽然与百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有关,但主要还是我们缺乏预防极寒天气的意识。供水管道的设计、安装、修护,都没有防范极寒天气的措施。只考虑安装方便,裸露在外的自来水管又不加保温层,没有防冻措施。老天爷一时三变,从来不会放你一马,极寒天气说来就来了,自来水管能不被冻坏吗?自来水管冻裂后,不仅给居民用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造成了自来水的大量浪费。
亡羊补牢犹未晚,但愿我们的规划、设计、建设、水务等部门能吸取教训,头脑中始终绷紧极端天气这根弦。
——读者 吴文元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
感谢读者给晚报提供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您可以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2555或投稿邮箱:lucq@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