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捐款金额小 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捐款金额小 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捐款金额小 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捐款金额小 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捐款金额小 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捐款金额小 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网络慈善众筹:聚沙成塔救穷急
王鑫方
■ 海地一家孕产中心受到慈善组织众筹援助图GJ
  文/王鑫方

  网络众筹正在成为慈善产业新潮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直接在网上小额捐助心仪的项目。单笔捐助也许只有10美元,但胜在积少成多,于“润物细无声”中改变世界。但与此同时,背后支撑它的信任机制也备受考验。

  施助者多于求助者

  格伦农·多伊尔·梅尔顿的书《在爱中重生》去年年底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她深深感到这个世界不乏爱意,但如何引导是个问题。

  梅尔顿开的博客“母爱修道院”人气很旺,不少人向她发电子邮件分享人生经历与梦想、咨询意见、寻求帮助。一天晚上,这位人气作家如常打开电子邮箱,发现一封求助信。

  写信人萨拉·尼尔森时任一家少女妈妈收容所的执行董事。这家收容所名为“因迪之家”,规模不大,位于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尼尔森写道,她刚刚拒绝了一名带着小宝宝的年轻妈妈,因为收容所拿不出那么多钱收留母子俩一年,这让她心都碎了。

  梅尔顿立刻回信要了对方电话号码,随后了解到收留这对母子一年需要8.3万美元。她想:“我开博客不就是为了能帮助有需要的妈妈们吗?”于是,她和尼尔森在“母爱修道院”博客上发文,介绍这名年轻妈妈的困境和“因迪之家”的无奈,请求读者伸出援手,但要求每人捐款不能超过25美元。对此她们的解释是:只要有爱,就能聚沙成塔。

  不过现实到底会如何?梅尔顿心里没有底,用她的话说,自己“抗压能力不强”。她关上房门,不让丈夫和孩子们进来,拿被子蒙住头,却忍不住每几秒刷新一下博客网页。

  6小时后,捐助额达到8万美元。“大家和这名妈妈素昧平生,却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因迪之家”创始人、执行董事拉克希米·哈萨那卡感慨道,“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个世界很美好。”梅尔顿第二天在博客上写道,“民众有爱心,我们并不孤单。”她期待慈善如涓涓细流永不干涸,使世界处处充满爱,分不清谁在帮谁。

  受到鼓励,梅尔顿和她的团队很快创建了慈善组织“共同崛起”,致力于公益众筹。去年10月,该组织在24小时内为海地一家孕产中心和德国柏林救助妇幼难民的助产士们筹集到将近50万美元,平均每笔捐款22美元。

  每逢节假日临近,梅尔顿的团队会在博客上发起名为“假日之手”的公益项目。需要帮助的家庭可以在这里贴出需求,如为孩子添玩具或给老人置新衣,其他家庭看到后会报名支援。

  梅尔顿说,来她博客上提供帮助的人总是多于求助的人。其中有一名母亲请求大家给她爱读信的女儿加比多多写信,因为7岁的加比在学校不知为什么很难交到朋友。一年后,这名母亲现身梅尔顿的一次演讲现场。她告诉听众,女儿收到了成千上万封信。有意思的是,也有孩子写信向她倾诉自己在学校难交朋友的苦衷,她也会给他们回信。因为众筹,加比得到了帮助;也因为众筹,加比开始帮助他人。

  捐款流向公开透明

  “众筹将捐赠民主化。”非营利组织信息网站“导航星”总裁雅各布·哈罗德的话得到很多人共鸣。

  过去在美国,如果有人家里失火,左邻右舍路过当地加油站时会往一个咖啡罐里捐点钱、尽份力。随着大众传媒兴起,慈善机构会借助广播、电视等传媒手段募捐,比如呼吁观众为埃塞俄比亚的小男孩每天捐1美元保证他不饿肚子,或者为危地马拉的一个小姑娘捐衣服。

  但这些手段难免有局限。“咖啡罐募捐”往往只有附近居民才知道那起火灾,大型慈善活动则很难在捐赠者和受赠人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每笔捐助款到底用到哪里、效果如何,很难说得清。

  网络众筹的出现似乎弥补了这些缺陷。它将左邻右舍的募捐小罐子无限拓展,布满整个互联网,激发出不可限量的潜力。

  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上,个人发起的小规模募捐活动往往能收获不少惊喜。互联网众筹利用现代技术将捐助者和需要帮助的个体真真切切联系起来,让捐款流向变得更公开透明。

  美国《慈善纪事》双周刊数字产品主管科迪·斯威策认为,这些优势对数字时代的非营利组织而言举足轻重,尤其是在面对越来越年轻的热心人时。

  “特别是80后、90后们。”斯威策说,“他们不会平白无故捐赠,除非能知道这笔钱的去处。他们希望得到更多信息,越多越好。”

  谈及公开透明,美国非营利组织“赠全球”产品总监凯文·康罗伊感触良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营利组织为了求人捐赠费尽心思,其中也滋生了不少罪恶。整个行业一直在苦苦应对,寻找出路。现在捐赠者成为合伙人,这是一大转变。众筹给你指出一条路,告诉你如何让这种伙伴关系看得见摸得着。”

  “赠全球”是最早开发网络众筹模式的非营利组织之一,网站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型或微型发展项目,例如向乌干达的25户农民捐赠果树,为美国南达科他州印第安人保护区的土著居民建造环保住宅,帮印度老妪开杂货店。有些项目要求一定回报,有些纯属无偿捐赠。大家可以按地区或项目类型查找并网上捐款,捐赠人和受捐人之间的互动也会进一步增强。

  康罗伊认为,众筹能提升公众对捐赠项目的参与度,会推动受捐赠的偏远地区加快发展,进而带动公益组织推陈出新。在互联网平台上,哪怕只有10美元善款,也有可能帮助到那些过去你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人,改写他的人生。积少成多,久而久之,世界会随之改变。

  兴旺背后仍有隐忧

  当各种公益众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互联网上涌现时,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斯蒂芬妮·黑尼斯看到了新的问题和隐忧。

  首先是信任问题。黑尼斯说,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社会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种机构的不信任感在不断增加。《慈善纪事》最近一项民调显示,大约35%美国人几乎不信任或者根本不信任慈善机构。

  虽然众筹能绕过那些人浮于事的传统公益机构,看似可信度更高,但并非每个众筹项目都能做到资金流向有据可考。

  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字公民社会研究室主任露西·伯恩霍尔茨指出,美国多数在网上众筹的所谓非营利组织不符合税法中针对慈善、宗教、教育等组织的免税条款。换言之,这些组织并没有得到官方认证,真实性无从考证,发起的众筹活动可靠性难免要打个折扣。

  其次是审查和报告漏洞。“导航星”总裁哈罗德说,部分众筹平台确实会下工夫审查受益人的免税资格并追踪报告,但这毕竟是少数。“导航星”统计171家网络公益平台后发现,这些平台良莠不齐,不少规模太小,无力完成应有的审查和报告过程,这就为造假提供可能,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欺诈案例。

  最后是技术问题。大数据时代,正如算法会量身定制用户登录购物网站或搜索引擎时看到的页面,算法同样决定了用户看到哪些众筹网站。换句话说,一个人对社会需求的理解,某种程度上由技术左右。

  伯恩霍尔茨说,目前这还是个模糊不清、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些都是大问题,我们能否直观看到这些本应公开的算法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大虹桥专刊
   第B02版:大虹桥
   第B03版:大虹桥
   第B04版:大虹桥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热点锁定
本期导读
网络慈善众筹:聚沙成塔救穷急
众筹正在改变民众 对行善看法和做法
界定众筹公益性质 谨防政府“甩包袱”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A25网络慈善众筹:聚沙成塔救穷急 2016-01-28 2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