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列表新闻
95%的攻击针对女性 73%的女性网民受害~~~
95%的攻击针对女性 73%的女性网民受害~~~
95%的攻击针对女性 73%的女性网民受害~~~
95%的攻击针对女性 73%的女性网民受害~~~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95%的攻击针对女性 73%的女性网民受害
网络性别暴力:技术进步另一面
沈敏
■“把技术收回去!”运动的宣传画 图GJ
  移动电信技术与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但它既是带来便利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造成伤害的凶器,尤其在鼓动性别暴力方面。联合国最近郑重呼吁,正视并纠正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现象。

  受害者“无处可逃”

  网络之力无远弗届,当它成为宣扬性别暴力的平台时,受害者便陷入“无处可逃”的困境。由于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都难以幸免于难。

  正如公益组织“家庭暴力合作联盟”创立人、英国前总检察长帕特丽夏·斯科特兰指出:“互联网每个人都能用,而网络暴力也如此。侵犯者不再受限于地理距离或有形的藩篱。”

  根据联合国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的统计,73%的女性网民都曾遭遇过性别暴力现象;五分之一的女性感到互联网“不适合”自己;女性比男性遭遇网络暴力的几率大27倍。

  英国女星艾玛·沃特森去年以联合国女性亲善大使身份发表演讲,呼吁两性平等,当时大众媒体一片叫好声。然而,也有来自各国的网络暴徒对她群起而攻之,现实中对她无休止地跟踪骚扰。

  网络游戏设计者佐薇·奎因研发了一款热门游戏后,其前男友在网上发帖大曝其隐私,并指责她为了游戏能红向记者出卖肉体。奎因陷入一场后来被称为“玩家门”的风波。她在男性统治的网络游戏圈中遭到围攻,她因此成为抵制网络暴力运动的一个代表人物。

  好莱坞新生代女星詹妮弗·劳伦斯的私人裸照遭黑客利用云端技术偷窃后在网上广泛传播。她义愤填膺地表明对这种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不齿,粉丝们佩服她的勇气,但改变不了她已成为“性犯罪”案受害者的事实。

  “全世界都该清醒了”

  由一群东南亚女性发起的网络平权运动“把技术收回去!”总结了针对女性的几种网络暴力形式:

  1. 网络性骚扰,包括发送侮辱性的短信,通过定位软件跟踪对方。

  2. 亲密伴侣暴力,如威胁发布亲密通信信息或裸露图像。

  3. “合乎文化的暴力”,包括转发黄色笑话,或在“脸书”上发起一个小团体鼓吹“强奸有理”。

  4. 性侵犯行为,技术有时会被用作诱导女性进入圈套的工具,最后导致她们遭到强奸及其他暴力攻击行为。

  皮尤拉美研究中心估计,65%的年轻网民都曾遭遇过网络性骚扰,18岁到24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是最容易受侵犯的群体。联合国统计显示,网络空间中存在的攻击性和侮辱性行为中,95%针对女性。

  “网络暴力已逾越了互联网最初关于自由权利的承诺,在太多情况下它把网络变成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空间,让针对女人和女孩们的匿名暴行畅通无阻,为伤害女性的行为提供工具。”联合国妇女署的菲姆齐莱·格洛丽亚·姆兰博-努卡说。

  对此,联合国严正呼吁:“全世界都该清醒清醒了!”

  “虚拟”暴行会成现实

  专家提醒,网络暴力行为一开始只是表现为“虚拟”的性骚扰、口头上的侮辱和威胁,但有心者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虚拟”暴行变成现实。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公益组织“终结家庭暴力全国网络”调查发现,在接受援助的家暴受害者中,有89%的人表示对其实施的暴力行为有一些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的。可惜,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很多人认为网络暴力只是过过嘴瘾,无伤大雅。

  马里兰大学教授丹妮尔·西特伦在其著作《网络空间的丑闻犯罪》中指出,40年前,性骚扰和家庭暴力被视为“寻常”,今天在网络空间我们看到同样的“逆来顺受”思维,网络性骚扰被当成“小事”。一些社交网站虽然设计了可供用户“举报”性别暴力行为的“按钮”,但也只是“给一个可能很危险的现实问题贴上一个虚拟的创可贴”罢了。

  西特伦一直试图游说美国国会将“报复性发布裸露视频”行为入刑,但反对这么做的人很多。反对者认为这样的立法可能侵犯公民言论自由权。

  阻止暴行任重道远

  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呼吁,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移动通信企业、社交媒体网站、游戏网站等都要扮演好“看守者”的角色,阻止网络暴力横行。报告指出,相关领域企业应该“清楚无误地确认针对成年与未成年女性的网络暴力是非法行为”,并“向受害者与幸存者提供安抚”。

  要使呼吁成真,可谓任重道远。女性遭遇网络性别暴力,很多时候“求告无门”,大部分会选择默默忍受,或依赖网络空间自行消化。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网络指数调查》显示,在遭遇过网络暴力的女性受害者中,65%的人因惧怕社会舆论压力,事后宁可选择沉默而非举报。对网络暴力行为作出回应的女性网民中,47%的人曾与侵犯者在网上直接交锋,44%的人选择直接“屏蔽”对方,22%的人向当事网站或网络服务商举报,仅5%的人会向执法部门举报。    沈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大虹桥专刊
   第B02版:大虹桥
   第B03版:大虹桥
   第B04版:大虹桥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网络性别暴力:技术进步另一面
网络性别暴力 包括线下侵害
发起网络运动 反对性别暴力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社会A27网络性别暴力:技术进步另一面 2016-01-28 2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