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1000多个日日夜夜,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情牵百姓、心系民生,夙兴夜寐筹谋方略,跋履山川舟车奔忙。
三年来,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的2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内容涵盖各个领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三年过去,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
教育更加公平 2015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就业保持平稳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坚持守住就业底线,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三年来就业计划任务年年超额完成。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近两年来,居民收入增速稳稳跑赢GDP。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更为可贵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保障扩面提质 目前,我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人均24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
看病趋于方便 到2015年10月,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4148家县级公立医院推开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100个城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推进。
居住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驶入快车道,到2015年9月,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已达到3915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环境得到保护 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比例由2010年的15.6%下降至8.8%,“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已提前完成。
“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共建共享的发展宗旨,构成了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的新主线
新年伊始,冬日的山城重庆暖意融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温暖着百姓的心窝。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其中,强调覆盖全体人民、谋求全方位改善、实现全民共享的主线分外鲜明:
——守底线、强基础,民生改革坚持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全面小康,不让任何人掉队。动员令已经下达,一份份满载牵挂的援助,正穿山越岭,风雨兼程。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三年来,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多项扶助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群体的政策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予以明确……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改革领域出现了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并轨”,从城乡养老并轨、社会救助并轨到住房保障并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消除居民身份、地域差别,社会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谋全局、共发展,民生改革坚持五位一体。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十八大以来,户籍改革有了实质性推进,为填平城乡鸿沟、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扫除障碍;“大气十条”“水十条”接连落地,“土十条”加紧制定,使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有了铁腕“护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扩面,公开、透明的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亲眼见证着社会全景式的变革,亲身体验着民生“五位一体”全面改善。
——破藩篱、促公平,民生改革坚持共建共享。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充分回应百姓公平诉求:多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社会成员获得“起点公平”;国企高管降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使居民“收入公平”向前迈进一大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让“弱者”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机会公平”……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给万千家庭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回应百姓关切,政策靶向更准、出台时点更准、管理手段更准,是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政策的新亮点
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攻坚”火力必须找准落点。
湖北孝感的乡村教师刘向东和刘新涛没有想到,他们和山村里3名小学生的命运,会因为一次会议而改变。2015年4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令330多万乡村教师和4000多万乡村学生受益。时隔不久,又审议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民生“顽疾”被因症施治:直面居民看病难、贵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修订《食品安全法》;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推动电信、公共交通、水电煤气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改革……
“一分钱注册公司”“三证合一”、取消企业年检……政策松绑、政府让利,更多人拥有了改变命运、人生出彩的机会。全面放开两孩政策,不早也不晚。
“一把年纪了,还赶了回时髦。”山东济南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的老人闫翠娥笑着说,社区替她购买了每月20个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打扫、洗衣、聊天,都有人来家里。”民生事业管理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成为民生改革的另一个亮点。
“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实践的新气象
“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节流开源增投入,把“发展的实惠”送到百姓手中,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
2011至2014年,在全国财政总支出中,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住房保障这几项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从38551亿元增长到53873亿元,增幅将近40%,超过同期全国财政总支出的增幅。
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向民生工程:2013年中央财政拨款5亿元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拨款22.6亿元救助艾滋孤儿;2012至2015年拨款600多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增至16个,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已占保费80%左右……
——盯住“最后一公里”,自上而下真抓实干,干部考核先看民生成果:
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民生改善的“乘法”。2013年以来,国务院共取消和下放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理、信息公开、阳光操作……百姓切实受惠。
政绩考核以民为本,让政府“答卷”跟百姓获得感对标。鼓励基层大胆创新,一路师傅一路拳,把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结合起来。公租房“租改售”、农房保险、积分入户等民生改革试点的好经验得以不断推广。
——突出民生导向,注重各领域协调统筹,遇到“复杂问题”先算民生大账: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民生改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导向,注重各领域协调统筹,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改革共振效应,避免某些改革步调失衡导致百姓利益受损。
“以前都是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讲我们农民工进城的事儿,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总书记特意把户籍改革、降房价这些问题放到一块儿谈,把我们当‘新市民,看。”在京务工的河南农民陈尧舜说,“这样的政策更周全,更贴心,让人觉得日子更有奔头!”
北国梅花凝香待放,江南金桔含瑞迎新。站在“十三五”开局的门槛上,我们瞩望未来,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未来5年,我们将继续把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明天,会更好!
据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载1月2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