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子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6倍,村民出租房子,一年收入也有5万-10万元,人富了,可是,河道脏了,小偷小摸来了,环境治安都让人头疼。”嘉定区安亭镇联西村党总支书记唐祝平代表说起了他的烦恼。
“那么,产权制度改革,农民怎样想呢?”吴尧鑫代表问。
“产权制度改革后,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财富增加了。”唐祝平拧起了眉头,“可怎么分配才公平公正,还要好好想清楚。”
跟唐祝平不同,青浦区朱家角镇万隆村党支部书记朱小弟代表遇到了另一种烦恼。万隆村就在人流如织的朱家角边上,村里马路却只有2米宽,过车都不方便。“不过,朱家角、金泽和练塘,要建环淀山湖古镇群,今后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张小弟补充道。
“廊下郊野公园怎么样?”吴尧鑫转头又问金山区廊下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蒋连奎代表。
“开园3个月,火爆,赏红枫,客流最多的一天达到2万人。”蒋连奎算了一笔账,2万客流从城里来,就有500-1000个农民来公园卖各种土特产,一种蘑菇在市区卖到每公斤8元,可农户只得1.5元;在公园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卖3元,农户多收入1.5元,相比在市区,消费者也省了5元。
“蘑菇经济”好是好,只不过,公园没地方停车,没地方吃饭,没地方住宿过夜。“其实,公园附近已有民宿悄悄发展起来了。今后,上海要建20个郊野公园,怎么让民宿合法合规,还需要制度设计。”蒋连奎说。
“家家都有一本账,三位代表说出了沪郊乡村的不同状况。较富裕的,想的是社会治理和公平分配;待发展的,念的是基础设施和政策配套。”吴尧鑫笑道,“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改革最终就是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大家都要加把劲!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