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恐高的人去看《云中行走》,是自虐。
这部电影讲的,是法国人菲利普·帕特的故事。1974年,他在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塔之间完成了一次云中行走。对,他在412米高空,没有安全带,在一根钢索上来回走了8次。
以他的故事为蓝本的纪录片《走钢索的人》,曾经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正在国内上映的《云中行走》只是一部好莱坞式的自传性质的电影,与真正的事实略有出入,但3D技术的使用,让观众身临其境。最后一段菲利普·帕特走上架设在双塔楼顶的钢索之后,各种旋转、移动、俯拍、仰拍和特写镜头,让我这样没出息的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出了一手心的汗。但直到影片中菲利普·帕特在412米高空的钢索上,停下脚步,单膝跪下,向观众、向天空、向纽约致敬——如此危险,却如此优雅,我才真正被打动了。
菲利普·帕特是个疯子。他在云中行走之前,钉好了自己的棺材。但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冒着死亡的危险,在钢索上行走?他的答案是,我从来不提“死亡”这个词,相反,我更愿意用“生命”去代替它,因为对我而言,在钢索上行走,就是我的生命。
疯子,还是艺术家?
想在世贸双塔楼顶之间走一回钢索,是一瞬间产生的灵感,但在走上楼顶之前,真正的菲利普·帕特和团队花了6年的时间筹备,苦练技术,适应晃动的钢索;学习建筑知识,研究风力的控制;以及,伪造身份,偷偷地把沉重的设备运上楼顶,在双塔之间架设钢索。就在云中行走前一晚,为了避过警察,他和同伴在一根工字梁上坐了3个小时,脚边,是空荡荡的、400米高的电梯井。
心理学说,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共同驱动的。成就动机可能引领人们拥有财富和特权,但一些在艺术、音乐、科学或者运动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并不一定追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更享受从挑战中获得乐趣。
而菲利普·帕特说,任何人只要勇敢地放弃安逸的生活,就能拥有同样精彩的人生,但当你呕心沥血地投入工作,却看上去游刃有余时,这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