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住所离豫园商场很近,心目中豫园商场就是城隍庙。“白相”城隍庙,是每年春节最期盼的。那时,城隍庙最吸引我们的是各色玩具,尤其是价廉而富有年味的脸谱面具,我们称之为“野糊脸”。“野糊脸”是硬纸板做的,两边各穿一根橡皮筋可套在耳朵上。挑一个自己喜爱的古代英雄脸谱戴上,俨然成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竹架上挂着的大小不一的扯铃,我们是心动而没行动,一则扯铃价格不菲,二则抖扯铃是技术活。在“武松打虎”拉力机前看比试力气,是我们“轧闹猛”的好去处。用力朝上拉,“武松打虎”模型上的灯泡会一一亮起,力气越大,灯亮得越多。“打虎”的人出钱又出力,我们围观叫好,称之为“勿出钞票看白戏”。
少时喜欢“白相”城隍庙,还因为里面有几个小动物园,不仅有猴子、蛇,还有老虎、豹。说起城隍庙里有过动物园,好多上年纪的人也没印象,年轻人更是感到匪夷所思。后来我查有关史料也无记载,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老报纸上找到踪迹:城隍庙里曾有过3家小动物园,开设在豫园路上的顺利动物园1956年迁到长沙后,对面的中华动物园迁到其原址上营业,有家四明动物园1959年拆除了,但不知中华动物园何时拆除。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城隍庙里百翎路凝晖路口还有家豫园动物商店。
福佑路城隍庙北门入口处旁原先有个文化电影院,是将“小世界”商场底层改建的,主要放映新闻科教片,只有百来个坐席,是当时最“迷你”的专业电影院。票价便宜,花5分钱就能看一场,印象最深的是《地下宫殿》,记录定陵的挖掘过程。
年少时到城隍庙是为了玩,进厂做工后有了工资就讲究个吃字了。那段快乐的单身汉日子,把城隍庙里的特色小吃尝个遍。那时向东临荷花池有三家毗邻的饮食店:湖滨点心店的开洋葱油面葱香浓郁,常州麻饼香松酥脆;清真点心店的牛肉煎包底部焦香,面皮松软,牛肉馅又香又嫩;南翔馒头店的小笼馒头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荷花池南边:“满园春”的八宝饭甜糯细滑,酒酿百果圆子香浓甜美;“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最为有名,馅心用白砂糖、桂花等入锅熬煮,外形洁白圆润,酷似鸽蛋。肉质酥烂而不腻的小肉面也是“桂花厅”的名点。再朝南走,有家宁波汤团店。方浜中路城隍庙南门附近也有两家特色点心店,“豫新”的鸡鸭血汤、“老松盛”的面筋百页都是很正宗的。现在名气很大的“绿波廊”那时还没开张。那年月,城隍庙里除了饮食店外,其他商店晚上大都不营业,可以悠闲地品味。
成家后居所离城隍庙远了,但还时常会来这里,不是来“白相”,也不是来吃,而是来购物。豫园商场素有“小商品王国”之称,百来家商店都是一店一招牌的小格局铺面形式,颇有古镇街市的风光。那时,豫园商场里经营的纽扣就有600多种,手帕花色有400多种。有家八开间的大众竹器店,杭州竹篮、宁波淘箩、常熟绣花圈、丽水印糕板,畚箕、刷子、蒸笼、饭罩、躺椅、书架,应有尽有。现在豫园商场景容楼的位置,原先有家新华书店,曾改为上海旅游书店,我的一些旅游书就是那里买的。春节元宵前,商场还有生圆子供应,宁波汤团店黑洋酥圆子每斤60个1元6角,“桂花厅”麻仁元宵每斤40个也是1元6角。
上世纪90年代后,豫园商场几经改建,原先一些特色店已不复存在,有的店挪了位置,比如宁波汤团店现址是以前“桂花厅”的位置,“满园春”变成了现在的“松运楼”。再往前,还有连我辈也印象不深的早已消失的老店,比如顾顺兴、老桐椿圆子店。不知有关部门在改建前是否一一拍照录像存档?城隍庙的记忆,是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应该尽可能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