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员“老乡管老乡”
居民区停车难怎么办?新能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地方充电怎么办?外来人口如何融入大城市生活?……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普陀区开展的“同心家园”建设,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大渡河路1550弄地处密集居民区,周边业态复杂、环境脏乱。真如镇街道自2014年起牵手企业、社会,共同打造1550弄特色商业街,至今已基本建成。为有效提升区域自治共治能力,真西新村第一居民委员会牵头成立了大渡河路1550弄特色商业街弄管会,逐渐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共治模式。
如今,走进永昌真西市场,只见里面宽敞明亮、整洁有序,居民们都对家门口的菜场赞不绝口。
而在以外来人员为主的宜川路街道大洋居民区,有着一群同样心怀梦想的新上海人。为了更好地融入上海这座大城市,他们成立了“新上海人自管会”,以 “老乡管老乡、老乡带老乡、老乡教老乡”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自治能力建设工作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有了他们共同参与管理,小区的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外来人员也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
通过主动参与、主动融入,居民们把社区建设成了“美丽家园”、“幸福家园”。
小区居民“小家融大家”
最后一公里、违法搭建、停车难、适老性改造等一系列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同心家园”建设坚持自下而上,结合居民区实际情况,以居委会为主导,通过“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化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管理的意识和责任,营造基层民主协商和居民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
步入万里街道香泉社区,垂柳旖旎,修竹常青。老人下棋,小儿嬉戏,一派祥和景象。来往居民不住地感慨:“这里真的是和以前大不相同了!”2015年初,香泉社区成立“一品香泉自治家园理事会”。理事会设一名理事长,一名秘书长,下设“一品环境”“一品管家”“一品卫士”“一品楼组”“一品生活”“一品童年”“一品公益”共七个自治小组。同时,由业委会、物业、社区民警和居民代表共同组成多位一体的共治平台。
“我们打造的‘一品香泉’平台,是为了充分凝聚民心,让老百姓的事儿老百姓自己说了算。”万里街道香泉小区党总支书记胡宇峰告诉记者,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居民群众,建立一个自治共治平台,就是想让他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真正将小区打造成一个“熟人社会”。理事会还建立社区信息化平台,打通居民“线上线下”诉求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开展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的征集工作。
建多位一体管理模式
长寿路街道知音苑居委同时管辖5个自然小区,为增强解决问题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建立了多位一体自治管理联席会议模式,以党组织为核心,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入了社区派出所、房管办和市容所等职能部门和多方机构、组织和驻区单位,形成了社区党员群众、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和良性互动局面。为了让居民区的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组织了各类群众团队,如书法队、插花队、编织队、唱歌队、舞蹈队、腰鼓队、风筝队、桥牌队等。同时特别安排4名保安党员与小区高龄独居老人一对一结对,24小时提供随叫随到服务。针对高档小区“全职太太”较多的情况,组建“全职太太”培训班,提供编织、钢琴辅导等课程,帮助她们提高融入小区的积极性。
居民区在街道、区交警支队、业委会、物业等多方指导、帮助下,较好解决了小区周边苏州河河滨大道车辆管理无序、环境脏乱、治安不佳问题。
“同心家园”建设将坚持共建共享,在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的同时,注重问题解决、注重实际效果、注重群众满意度,让社会各界,尤其是社区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