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虽然一生历经多重磨难,却成绩斐然,并得享高寿,这与他宽阔的胸襟和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赵老在92岁高龄时写过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首宽心谣,实际就是赵老自身经验的总结。
赵老虽历经磨难,却总是能够乐观面对。“文革”初,赵朴初在广济寺被监管劳动,做些送煤、劈柴、扫雪、倒脏土等杂务。当时中国佛教协会的牌子已被红卫兵战斗队的各种招牌所替代,和尚被赶出了庙门,戒坛的香案早已布满了灰尘,只有藏经阁前的松树仍然高高地屹立着。赵朴初对一同被监管的虞愚教授说:“现在这种情况是暂时的,不久以后,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将会走向正轨。无论受多大委屈,一定要坚持住,活着,就是胜利。”在被监管劳动的三个多月,赵朴初记录了“改造”过程中的思想火花,并抽空写上标题,送给佛协教务部主任陈秉之。陈秉之看后十分感慨:别人写“劳动改造”的诗,常常是发泄心中的愤懑,而赵朴老的诗却无半点牢骚。
赵朴初心胸之开阔,也非常人所能及。赵老心中有一个少向人提起的伤痛,那就是他的母亲在土改中被误杀,骨灰又在“文革”时丢失,晚年回到阔别64年的故乡太湖,昔日家园已被水淹,此情此景,赵朴初却写下:“不教往事惹思量,任故宅水深千尺,抑有何伤?”一笑泯恩仇。
赵老还有慈悲的情怀。慈悲救世是赵朴初一生的真实写照。他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晚年体弱多病时,还亲自为遭受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筹集救灾资金。他率先垂范,为自然灾害和希望工程捐出个人大笔资金。他生前立下遗嘱,他的遗体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他在遗嘱中表达生死观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充分展现了赵朴初先生的心灵境界。
有空时多读读赵朴初的《宽心谣》,学习赵老高尚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