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这个词很“古老”,本意指音乐的有规律重复。后延伸为“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等,基本词义没本质变化。
但近来的流行用语“这是什么节奏”,却把“节奏”的词性改变了。
当我们对某些事情不理解、看不惯,觉得不顺眼,要吐槽一下时,大概会说:“这是什么节奏?”可以解释为:这是什么情况?这是什么意思?这有什么意思?这意思有什么意思?但也有完全让你崩溃的情况出现之后,你“无力吐槽”,只好自我理疗地说一下:这是什么节奏?
据说,“这是什么节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跟著名游戏“魔兽争霸”的一张作战地图DOTA(Defense of the Ancients,守护古迹)有关,另一个被认为是演唱组合“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的歌词:“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
这个流行语还可以变化着使用,如“这是要火的节奏啊”。
我上周一去浦东机场,打算乘晚上六点的飞机去广州,次日晚上再从广州回上海。结果整个过程,简直令人崩溃。
我从单位乘地铁二号线早早到了机场,先安检,先候机,跟行伴说好座位就不在一起了,各坐各的,免得在飞机上打瞌睡,脑袋歪斜靠着女生,这形象着实不佳。等了两个多小时行伴匆忙赶来,差不多快要登机了。我们去候机口时,却听到航班延误的消息,接着变成了从浦东改由虹桥出发。我们只好出去提取行李,到楼下搭乘大巴赶往虹桥。到虹桥机场,重新办理登机牌,和美女行伴竟然就坐在一起了。
飞机起飞时间拖延太久,到广州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半,再乘车长途奔袭到惠州博罗县的住处,已是凌晨三点。十点与当地某镇政府几套班子见面,聊到中午吃饭。午饭后与师兄喝茶,下午三点出发去广州,搭乘晚上六点的航班飞回上海。
不幸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陷入了漫长的失序中。先是航班取消,改为第二天八点半飞上海。要改签的出关拿回行李然后改签其他航班,不改签的由机场和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安排去酒店休息。我去年夏天曾住过机场安排的酒店,偏僻远郊,条件极差,两人一间——我十几年没有与陌生男子“同居”过了!
长考之后,我奔去取回行李,改签了另一个航班。
值班主任面带职业笑容——那种见惯了大风猛浪,很同情,爱咋咋地的表情——好意地给我改签了。我托运行李,再次安检进关,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安检女生看了登机牌上的二十二点登机的信息,有些疑问。我说,不要紧,航空公司说晚上十二点能飞就不错了。安检女生笑说,说不定又要取消了。一位安检男生说,不如坐高铁!
不幸言中,航班又取消了!
我被这不断取消的状况控制了,新白云机场建筑群内来回地奔忙,记步app记录了我奔走的距离:一万八千多步,近十五公里。
这是什么节奏啊!人生如此,滋味绵长。我苦中作乐,灵感大发,写了三首长诗:《转机1》《转机2》《转机3》。晚上十一点半时,受同在门后等待的一位职业女性启发,我决定去机场附近的五星级酒店住一晚,第二天赶早继续为搭乘飞机而奔波。这才发现,这个庞大的五星级酒店,早已经住得满满的,只剩下两间套房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赶紧奔往机场,取行李,再改签,再托运,第三次进入安检,去候机。机场里熙熙攘攘的,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个非常急迫、紧凑的一天行程,竟然被从头到尾折腾到如此,也算是“神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