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跻的一本新书《因为有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面市。我把这本书细细地读了一遍,把它归类于随笔性的集子。随笔就是随笔,自成一种文体,为什么我要说成是随笔性的集子呢?道理很简单,张跻的随笔和其他人写得不一样。全书分为“往事如烟”、“人在旅途”、“灯下偶感”、“画里话外”、“重操画笔”等五辑。而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第五辑“重操画笔”里30篇文章,每一篇的文字都不多,最少的只有几十个字,大多数都是一二百字。不过这一点也不妨碍读者津津有味地阅读。凭啥呢,凭的就是他给每一篇短小的文字配了画。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是给自己画出的钢笔画素描配上了文字。而配上文字后的那一幅幅画,寓意也丰富起来了,如《退潮》《女儿的钢琴》《吴昌硕故居》《老桥的记忆》等。尽管张跻自谦地说是个连业余也算不上的“画家”,但是凭他对美术自小的“爱”,凭他对美术一辈子的喜欢和浓郁的兴趣,他在画上还是颇费一番功夫的。
他画出的钢笔素描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大报上都登过,故而他的这些“文配画、画配文”的作品,还是令我读得颇有意味。不用我介绍,读者已经猜得出了,张跻是个“既爱写,又爱画”的作者。那么他写得怎么样呢?在《因为有山》前四辑随笔中,我想抽出几篇来和读者朋友分享。《难忘四大金刚》,看到这个题目,上海的读者一定会露出会心的一笑,这又是一篇写上海小吃的文章。近年来关于过去的小吃“大饼油条粢饭豆浆”的文章,报纸上刊登过多次了。张跻这一篇不是写小吃的,他写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岭南画家汤小铭、林墉、伍启中、陈衍宁。笔锋一转,他又写到了自己读书时志同道合热爱美术的四位绘画同学,让读者朋友们换一个视角认识“四大金刚”。
《里约的阳光》是他收在“人在旅途”一辑中的随笔,他既写到了巴西里约热内卢科帕卡巴纳海滩宛如新月般的美丽,像很多的旅游散文一样;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写到了就在离著名旅游胜地不远处的贫民窟。让读者朋友透过里约的阳光,看到巴西灿烂阳光下真实的城市面貌。之所以挑出这一篇随笔来说,是因为我也去过巴西,去过这个国家的几座城市,我心里也有张跻同样的观感。又比如《巧遇俞晓夫》《探访蔡元培故居》《大钱求安小钱求稳》《孟老走了》《三个展览,三种感受》……多篇随笔,在人物刻画、场景描写、观念阐述等方面,无不显示出张跻的本色和特点,那便是他的萌动于心的感受,他的随性,他的率真。其实,这也是写作的真谛。最后我想说,爱写爱画的张跻心中有“山”。而这一座座“山”便是他向往去攀登的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