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流行词形容艺术家,“范儿”。有些艺术家就是有范儿,一站一坐,一招一式,一开口,范儿全在其中,多少分量,明晃晃在眼前,还真叫人服。也有艺术家看不出范儿的,看不出多大的气场,不认识的人,不知道他的分量,即使是知道了他的分量,他仍旧不显山露水,一点没范儿。两种艺术家,有范儿的是尽显霸气,没范儿的是深藏底气,都让人买账。
有范儿和没范儿在于气质也在于性格,说得玄一点,还在于人生的态度。有范儿的艺术家,是自然形成一块领地,有气场和尊严,旁人感觉得到这个领地的存在,那就是范儿。没有范儿的艺术家,不大会去画地为牢圈一个领地的,当然也有他的所在,那是一个自家的花园,非常怡然自得,也是自己的完整和尊严。旁人若不是特别的熟知,感觉不到这个花园的存在,因为这一块花园建立在这一个没有范儿的艺术家的心里。杨忠明显然属于后者。
但是杨忠明绝不是宅在自己心里的人。许多时候,按照他的没有范儿的范儿,他不常是话题的起头者,却是几乎每一个话题,他都会接得上,而且自有他所见所闻。杨忠明是一个太通晓的人。民国的掌故,他熟知;旧上海的逸闻,他熟知;大跃进文革的细枝末叶,他熟知,八十年代的洋泾浜个体户,他熟知;文坛画坛书坛美事,古董收藏花鸟,他熟知。美食,他依旧熟知。某次朋友做东,杨忠明从真如买来白切羊肉当做一个冷菜,然后又可以说到真如羊肉的如何如何,他是排了长队买来的。
老上海新上海那么多的逸趣、文玩,就在杨忠明心中储存发酵,就在他的文章中流淌,或者是发酵着流淌,或者是流淌着发酵,终于汇集到了这一本书中,并且有一个和书中内容极其贴合的书名:《上海什锦》。这一个书名特别好,尤其是“什锦”二字。初一看到,想到了以前上海人早上和泡饭搭档的什锦酱菜,又想到了糖果有什锦糖,酒水有什锦拼盆。什锦酱菜包罗酱黄瓜、酱大头菜、酱萝卜之类,什锦糖包揽了各种口味,什锦拼盆恰是鸡鸭鱼肉的浓缩精华。能够做到什锦,能够组合成什锦,就是一种水平。杨忠明的文章内容内容兼有什锦菜、什锦糖和什锦拼盆。倘若只能以一种什锦来形容《上海什锦》,我选择什锦酱菜,因为什锦酱菜切合了上海最鲜活的俗常生活,又很自然地展开了海派文化的什锦状貌。并且,要说到范儿,什锦菜也是没有的。所以“上海什锦”除了是这一本书的最形象概括,又何尝不是杨忠明做派的写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