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银色专列/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污化老人的不实言论
朱亚夫
  文/朱亚夫

  去年有一则“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索赔10万日元”的新闻曾引发网上热议,网友纷纷指责该老人“丢脸丢到国外”。然而没过多久,这起风波出现反转——涉事老人家属及导游证实当事人确实被撞伤,日本京都方面则承认之前的通告失实,并向当事人致歉。

  说来让人伤心,现在每每出现“老人撞倒”,人们就自然浮现“老人碰瓷”,结论是“老人做坏事”。笔者试着打上“老人与坏人”在百度中搜索,结果竟有30多万条,而且绝大多部分信息是负面的。归纳一下,其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曰:“老人变坏论”。摔倒讹人、扰人广场舞、公交抢座、随地吐痰、买东西不排队、公共场所打赤膊,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诸如此类都与老人搭界,于是“老人变坏论”大行其道。

  不可否认,人是会变化的,世上真正变坏的老人是有,但是少数。我参观过监狱、劳改农场,曾经就老人犯罪问题求教过对方,得到的回答是老人犯罪率不足5%。事实很清楚,我们绝大多数的老人是好的,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是与人为善的忠厚长者。其实列举的不少“坏事”,比如公交抢座、买东西不排队、公共场所打赤膊、高声喧哗、攀折花木等,与其说是老年人所为,不如说更多的恐怕还是年轻人。因此把坏事推向老人,这既不合事实,也不厚道。

  二曰“坏人变老论”。论调认为,现在个别老人碰瓷、讹人等,“其实不是老年人变坏了,而是,那拨坏人变老了”。

  人总要经历生老病死,总会变老。当下这一代老人经历过“文革”,受到过极左思潮的影响,这不假。当年有些年轻人确实有“打砸抢、讹人、坑人”的,干出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知识青年是一腔热情跟党走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都是好人。我们的爷爷、奶奶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君不见现在我国上至国家领导人、社会耆英贤达,下至有关机构、企业的重要部门,不少岗位就是由当年的知识青年担任着的。

  其实,不管是“老人变坏论”,还是“坏人变老论”,都是基于“老人中坏人多”的立足点,这种以年龄段来划分坏人多少,本身是不科学的。老人中有坏人,但由此得出“老人中坏人多”就有以偏盖全的错误,都是站不住脚的。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说得好:“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能够针对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这个行为的人的性别、年龄、族群。如果新闻报道了一个河南人行骗,于是很多人会感叹,河南人就是不能相信;媒体也喜欢用时代来总结一批人,比如‘八零后’‘九零后’,把一些人的行为,定义为所有这个人群的行为特征,于是多样性多元性就被忽略不计了——动不动给一群人贴上标签,那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方式。”

  广大老年人,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现在年老体弱,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这是人类良知的反映,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对老人中的不良行为,可以批评,但倘若利用网络话语权,群起而攻之,是老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目击/街拍
   第A13版:文体汇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聚焦
   第A16版:人物/文体汇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色专列/金色池塘
风景独好“老来俏”
警惕污化老人的不实言论
2016健康好习惯
有车也要多锻炼
扯铃让我们摆脱疾病
二维码扫描
新民晚报银色专列/金色池塘C04警惕污化老人的不实言论 2016-03-13 2 2016年03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