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门。她和其他几座门一起,与环古城河相偎相依,让苏州古城与运河结下不解情缘。据说,这座水城门是国内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这又是一道景,与吴门桥、瑞光塔一起构成了苏州的三重风光。
水陆城门气势雄伟
这座门叫盘门。盘门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其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已绝无仅有。
盘门水陆城门并峙气势雄伟。陆城门分内外两重,内外两道城垣构成迷长约20米的方形瓮城。古时战守,诱敌至城下,从城上放箭、坠石,宛如“瓮中捉鳖”,全歼入侵之敌人,内城门北面左侧有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面区和结构的全貌。
与陆城门毗连的两道水城门,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唯一水路通道。内外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每重门都有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
尽管盘门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盘门景区的建设运营是1978年开始筹备的。1981年市政府批准成立由园林局、文化局组成的“盘门三景名胜筹建组”,开始整修盘门城墙、瓮城,重建抗战时期被日寇炸毁的城楼,修复伍相祠,大修瑞光塔。1986年10月1日,盘门景区对外开放,这一年,苏州刚好建城2500周年。2006年5月,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区改造过程中,地下50厘米深处发现了一口井,文物部门考证后确认为唐代遗物,这也是苏州古城区现存的最老水井。一户居民家的墙壁里则拆出了巨大的“瑞光塔赞碑”,碑文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拟写,明朝后期的状元宰相文震孟手书。如今,这块巨碑已被安放在景区入口处,供人们观赏。曾多次登临盘门而流连忘返的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留下了“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赞语。
苏州古城的重要守护神
迈步盘门景区,本地人、外地游客、金发碧眼的老外们或徜徉在景区各景点之间,或登城楼眺望,或入茶室品茗,为美景而陶醉,为慢生活而满足。当然,除了盘门,吴门桥、瑞光塔也是苏州古城的重要守护神。
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处水陆要冲,有吴中门户之意,而为桥名。桥横亘于大运河上,桥洞高大,木船可扬帆而过,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单拱石桥。由盘门水城门而出的一支水流经“水关桥”进入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水流湍急,形势险要,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没之所。在东面不远处,扼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有兴龙桥飞架,轻盈飘逸,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水流盘缠,绿浪环抱,如置身“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
在苏州盘门旅游,你不能不登瑞光塔。登上瑞光塔,临空远眺,天际白云悠悠,大地碧绿如海,江南水乡风景如画,吴中风物尽收眼底。瑞光塔始为三国时代(公元247年)孙权在“普济禅院”内所建造。寺毁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仅存“瑞光寺塔”傲然耸立。
瑞光塔八面七层,形体古朴,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塔顶有层檐。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轮廓微成曲线,古朴秀隽,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瑞光塔傍近盘门和吴门桥,大运河之滨,日夜照影于东流的大运河上。曙光初临,万道霞光齐射塔身,还是暮色苍茫,落日余辉照映塔顶,瑞光塔都是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