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超负荷运作
“从去年开始,学校就出现了体育教师的缺口,但公开招聘了一年,仍然没有招到。”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承敏芳无奈地说,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要求,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在静安二中心,共有4名体育教师,20个班级一周要有100节体育课,平均每个体育教师每周课时量达到了22节课。“此外,体育教师还要负责早锻炼、早操、课间大活动、下午的体育运动等。”
几年前,徐阿根曾做过一项体育教师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登记的在职体育教师数量和上海100多万中小学生的配比是相对宽松的。“但是,这几年持续不断推进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高中专项化、初中多样化、小学兴趣化的需求,让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课程量超负荷运作。因此,体育教师‘缺口’其实是这些需求的‘延迟效应’。”
中心城区“缺口”难填
遭遇体育师资“缺口”的学校不在少数,中心城区学校的紧缺尤为突出。一位小学校长说,今年招聘会现场几乎没有收到一份体育教师应聘书。“受户籍、收入等影响,中心城区学校招聘的优势越来越小,不少求职意向都向比较远的、但有教师待遇津贴、无需户籍要求的区县倾斜。”
“一方面,体育教师的来源比较少,只有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等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全民健身风潮兴起,不少体育毕业生会选择收入更高的健身指导工作,或者工作之后再跳槽。”徐阿根说。
教师资格证成一道坎
2012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试点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教师资格证成为上岗前的“必要条件”。徐阿根说:“教师资格证‘国考’有利有弊。它有利于师范生提前做好职前准备;而目前通过率很低,只有30%左右,这可能就成为体育生求职的‘拦路虎’。”这一现象在沪上培养体育教师的院校得到了证实。如何缓解矛盾?徐阿根建议,可以挖掘内外资源,一方面可以统筹资源,如允许一个区县范围内体育教师跨校兼课;另一方面,可以返聘退休教师,或让有教师资格证、能够承担体育课任务的社会体育机构教练来应聘和兼课。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