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出嫁的时候,我才上小学,乡间结婚的习俗多,“早聘礼晚嫁妆”,按规矩,新娘要在出嫁前几天把嫁妆送到新郎家。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送嫁妆大多是用拖车,车推肩抬,全凭人力。嫁妆的多少按“车”来计算,车数越多表明嫁妆越丰富,如果哪家送嫁妆时用上了拖拉机、汽车,一定会引来邻村人的围观。
拖嫁妆的人都是亲戚和近邻,爷爷早在几天前就挨家邀请,沾着喜气的事儿,乡邻一般都欣然应允。于是,把自家的拖车整饬一新,轮胎备足了气,自己也穿戴齐整,一大早儿便拖着车过来了。
这时候,嫁妆已经集体“亮相”,大衣柜、五斗橱、樟木箱等错落地摆在堂屋中,十多条红绿缎面的被子放在八仙桌上,挤了满满一屋子。爷爷奶奶都是地道的农民,置办嫁妆郑重其事,尽全力为女儿的陪嫁办得体面些。虽然除了电扇,缝纫机之外再没有像样的电器,但箱、柜、桌、椅、桶、盆、盒等还是一应俱全。院子里站满了看嫁妆的婆婆婶婶们,他们说着笑着,兴致盎然地议论着嫁妆的质量,扳着指头数着被子的数量。
大舅公是这次送嫁妆的“领队”,他是家族里最有威望的长者,手里拿着陪嫁之物的清单一一清点,拖嫁妆谁拉头车,谁居中,谁断后,各有讲究。到了男方家,谁来放炮仗,谁来安装家具,谁来铺婚床等等,繁琐细节,都安排周到。
等到大伙儿将陪嫁物品按次序装车放妥,吉时到了,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拖嫁妆车队正式“开拔”。新郎是打头阵的,他拉的车上装的是被橱,里面放“和合被”。嫁妆里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个是烘缸,称为“yang盆”,预示兴旺,一个是马桶,称为“子孙桶”,以示将来子孙满堂。
拖嫁妆的长长车队行进在乡间小路上,一路逶迤,场面壮观。嫁妆大都是红颜色,用红绸带扎着,上面贴着红色的“喜”字,十分鲜亮、显眼,颇有一种“十里红妆”的气势。姑父的家隔了两个村,明明不远就到的,嫁妆出门后,却偏偏朝东南方向转了个圈兜远路走,这路线也是大舅公事先安排好的,兜远路可以招徕更多人观看,嫁妆一鸣惊人的时刻也就在此时。村里人看到动静,纷纷丢下手中的活儿,远的就在宅头张望,还有隔着河驻足观望的。
出了村口,一帮小孩子堵住了去路,拖嫁妆的大人们也不生气,而是笑着招呼,因为柜子的抽屉角落里藏着“新人糖”和“新人糕”,几个孩子这个角落里瞅瞅,那个抽屉里捣鼓几下,不一会儿就有不少“收获”。
拖嫁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乡间泥路崎岖,坑洼不平。嫁妆终于顺利送达新郎家,嫁妆卸车,搬进婚房,随后是男方盛情款待,一番忙碌后,已是接近傍晚。在回程的路上,拖嫁妆的男人人拖着空空的车子,有说有笑中似有一种大功告成、满载而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