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是否仍有未尽的可能性?
从临摹、书法、修佛到中国画的现代性改造,从上海到洛杉矶再回到故乡,毕五十年功于一役,杜之韦的名字终于连同其作品展《画道》浮出水面。
在国内接受的传统训练造就了杜之韦的绘画根基,在国外受到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简约主义等各个新派画法的影响给予了他观念上的思考。在寻找如何将西方风景带入水墨画艺术境界的过程中,杜之韦不断尝试,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用传统的笔墨线条来呈现现代的形式感。
“我并未想过要与世界对话,我只是为自己找出路。”在杜之韦看来,作为一个画家,在过程中已得到了所有满足。一切都在探索中,一切都在路上。亦如策展人朱其所言:“画法的再造”仍是一个水墨画未完成的现代性。
不一样的风景
1987年5月,杜之韦抵达美国洛杉矶,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在此之前,他在上师大艺术系的四年,是全身心投入画画的四年,除了规定的课程,他系统地研究临摹了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各家各派的山水画,也去了很多名山大川写生。到美国后,杜之韦游历了优胜美地、黄石公园等五六个国家公园,对比以黄山、桂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美国的风景名胜气势雄伟,中国的秀美精巧。他试着用中国画的技法画美国的风景,但都不满意。为求突破,他暂别传统水墨,开始用丙烯颜料作画,但继续使用宣纸、皮纸和毛笔。再后来,他去了大峡谷,第一眼就被它弘大的气势镇住了,没有姿态奇特的山峰,没有云海,甚至没有什么树木,面对它,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技法几乎都用不上,但他还是有一股冲动要去表现它。
“中国画的短处主要是缺乏张力和整体感,长处是善于表现节奏和情绪的笔法,和对于多变的墨色的控制。中国画对于黑白的理解和表达是独树一帜的,我想,或许我的水墨大峡谷可以从此开始。”杜之韦说,当时,他探索了两年,才画出第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将中国笔墨的精粹融入写意的画面,让杜之韦笔下的大峡谷充满了雄浑遒劲的气场,但对于有些评论奉上的“新水墨”的标签他报以了警惕的态度。
出路并不在求“新”
在西方转了一圈,或许占据了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杜之韦对所谓“新”的定义颇为谨慎。“现在对‘新水墨’的理解有些还停留在以西方观念关照下的定义,这个‘新’大都流于表面,似乎泼墨、流转、打破就是‘新’了。要知道水墨画的根本在于中国画对线条的运用。水墨画一旦失去了线条,就没有了力量,也就失去了其独有的韵味。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新’加以定义的话,我的理解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形式感,抽象的,或是具有装饰性的;但笔墨的基本元素还是要保留。”杜之韦因此也不是太赞同一些“新工笔画”,取消了线条变化、墨色变化,只在意造型和构图,他觉得这不是中国画的出路。
中国画与其说是一种创作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承载。从技术上来说,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士大夫文化孕育出的产物。人类历史文明中所有优秀的文化产物都具有沟通能力,但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的就不再原汁原味,为了迎合西方审美而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可笑的。在坚守传统这方面,日本可能比我们做得还好些。做好自己可能是比走出去更重要的命题。
中有禅意入墨来
这次画展取义《画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杜之韦的从艺之路;第二层含义,是画家想通过这个展览和大家探讨他对中国画之道的理解。在杜之韦心里,中国画道其实和参禅悟道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所有的方法技术最后要从画里消失,而这张画还能站得住,还能传达出画家对“心性”探索的结果,其中“玄机”就是道之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无”是比“有”更高级的境界。
出国前,杜之韦曾在潘雨廷先生门下受教八年。记得每次和潘老师讨论“空”的问题,老师都会笑着回答说“无住还要生心的,你以后慢慢会懂”。杜之韦笑言自己终于用数十年如禅修者面壁静坐,参悟了这个道理:“画画是一种自我探索的精神修炼,与笔墨相伴,通过孤独与山水相应,借助绘画表达内心的体验。平时我很少和外界联系,我觉得画家是一个很自私的职业,只需要讨好自己就可以了。绘画又充满了很多随机性和偶然性,有些创意也不是刻意为之,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等,等待缪斯垂青我的那刻。”
回望五十年的创作历程,杜之韦对自己的要求唯有四不同:与古人、外国人、同时代人、自己皆不同,因此至今对自己不完全满意。只是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杜之韦也已过耳顺之年,好处是多少有了随心所欲的心境。尽管很多人对他说,68岁才办这个展太迟了,他依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将五十年习画的成果比较完整地在家门口呈现,评说由人。
Tips
画道——杜之韦五十年作品展
时间:4月23日至6月19日
(5月5日开幕仪式)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新馆